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医疗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要求(试行)

时间:2024-07-02 20:25:22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565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医疗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要求(试行)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文件

环发〔2004〕15号




关于发布《危险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要求》(试行)和
《医疗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要求》(试行)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规范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集中焚烧处置设施建设工作,现发布《危险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要求》(试行)和《医疗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要求》(试行),请遵照执行。
  附件:1、《危险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要求》(试行)


    2、《医疗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要求》(试行)
二○○四年一月十九日


医疗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要求(试行)


前 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规范医疗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工程建设,防治医疗废物焚烧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 制订医疗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要求(以下简称“本技术要求”)。
本技术要求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提出。
本技术要求由武汉安全环保研究院负责起草, 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参与完成。
本技术要求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解释。

目 录

1 总则 1
2 编制依据 1
3 术语 2
4 医疗废物产生量、特性分析及焚烧处理适用范围 4
4.1 医疗废物产生量 4
4.2 医疗废物特性分析 5
4.3 医疗废物焚烧处理适用范围 5
5 医疗废物焚烧厂总体设计 5
5.1 焚烧厂建设规模 5
5.2 焚烧厂项目构成 6
5.3 厂址选择 6
5.4 总图设计 7
5.5 总平面布置 7
5.6 厂区道路 7
5.7 绿化 8
6 医疗废物接收、贮存、输送与设施设备清洗消毒 8
6.1 一般规定 8
6.2 医疗废物接收 8
6.3 医疗废物贮存与输送 8
6.4 清洗消毒 9
7 医疗废物焚烧处置 10
7.1 一般规定 10
7.2 焚烧炉进料系统 10
7.3 医疗废物焚烧炉 11
7.4 热能利用系统 12
7.5 烟气净化系统 12
7.6 残渣处理系统 14
7.7 自动化控制系统 15
8 配套工程 17
8.1 电气系统 17
8.2 给水、排水和消防 17
8.3 采暖通风与空调 18
8.4 建筑与结构 19
8.5 其他辅助设施 20
9 环境保护与安全卫生 20
9.1 一般规定 20
9.2 环境保护 21
9.3 职业卫生与劳动安全 22
10 工程施工及验收 23
11 运营管理 24
11.1 运营管理总则 24
11.2 焚烧处置厂运行条件 24
11.3 机构设置与劳动定岗、定员 24
11.4 人员培训 24
11.5 医疗废物接收交接制度 25
11.6 焚烧厂运行记录制度 26
11.7 交接班制度 26
11.8 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 27
11.9 定期检测、评价及评估制度 29

附录 本技术要求用词说明 30


1 总则
1.1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其它国家有关医疗废物领域的法规,加强医疗废物的安全管理,防止疾病传播,保障人体健康,实现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目标,规范医疗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管理,制定本技术要求。
1.2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以集中焚烧方法处理医疗废物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对于统筹考虑焚烧医疗废物和其他危险废物的焚烧处置工程,应同时满足《危险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要求》和本技术要求规定,相对应指标技术要求不同的,按从严的要求执行。
1.3 医疗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工程规模的确定和技术路线的选择,应根据服务区域医疗废物的产生量和成份特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医疗废物收运体系特点、焚烧技术的适用性等合理确定。
1.4 医疗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工程项目的建设,宜近、远期结合,统筹规划,以近期为主。建设规模、布局和选址应进行技术经济论证,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风险评价,进行综合比选。
1.5 医疗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工程建设,应采用成熟可靠的技术、工艺和设备,做到运行稳定、维修方便、经济合理、管理科学、保护环境、安全卫生。医疗废物焚烧可考虑焚烧热能利用,但不宜以热能回收、废物资源化利用为目标。
1.6 医疗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工程项目的建设,应坚持专业化协作和社会化服务的原则,合理确定配套工程项目,提高运营管理水平,降低运营成本。
1.7 采用焚烧技术处理医疗废物的工程的建设,除应遵守本规范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编制依据
下列标准和文件所含的条文,通过本技术要求引用而构成本要求的条文。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6年4月1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1989年9月1日)
(4)《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国务院令 第380号)
(5)《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
(6)《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国家环保局、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公安部,1998年)
(7)《医疗废物分类名录》(卫生部和国家环保局发布)
(8)《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试行)
(9)《医疗废物焚烧炉技术要求》(试行)(GB19128-2003)
(10)《医疗废物转运车技术要求》(试行)(GB19217-2003)
(11)《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4-2001)
(12)《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
(13)《危险废物安全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8-2001)
(14)《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15)《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5085-1996)
(1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17)《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18)《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1999年10月1日)
当以上标准和文件被修订时,应使用其最新版本。

3 术语
3.1 医疗废物
是指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教学、科研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具体分类名录依照《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制定的《医疗废物分类目录》执行。
3.2 包装袋
用于盛装除损伤性废物之外的医疗废物的初级包装,并符合一定防渗和撕裂强度性能要求的软质口袋。
3.3 周转箱(桶)
盛装经密封包装的医疗废物的专用硬质容器。用于医疗废物运输车运输医疗废物,使经包装的医疗废物不直接和车辆厢体接触或直接暴露于外环境,或在发生包装袋破损时起到防止废物污染车厢和外环境的作用。
3.4 焚烧
指焚化燃烧医疗废物使之分解并无害化的过程。
3.5 焚烧炉
指焚烧医疗废物的主体装置。
3.6 焚烧残余物
指焚烧医疗废物后排出的燃烧残渣、飞灰和经尾气净化装置产生的固态物质。
3.7 热灼减率
指焚烧残渣经灼热减少的质量占原焚烧残渣质量的百分数。其计算方法如下:
P=(A-B)/A ×100%
式中:P—热灼减率,%;
A—干燥后原始焚烧残渣在室温下的质量,g;
B—焚烧残渣经600℃(±25℃)3h灼热后冷却至室温的质量,g。
3.8 烟气停留时间
指燃烧所产生的烟气处于高温段(≥850℃)的持续时间。即从最后的助燃空气喷射口到二次燃烧室出口之间的停留时间。
3.9 焚烧炉温度
指焚烧炉燃烧室操作温度。
3.10 燃烧效率(CE)
指烟道排出气体中二氧化碳浓度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浓度之和的百分比。用以下公式表示:
CE=[CO2]/([CO2]+[CO]) ×100%
式中:[CO2]和[CO]—分别为燃烧后排气中CO2和CO的浓度。
3.11 二恶英类
多氯代二苯并-对-二恶英和多氯代二苯并呋喃的总称。
3.12 二恶英毒性当量(TEQ)
二恶英毒性当量因子(TEF)是二恶英毒性同类物与2,3,7,8-四氯代二苯并-对-二恶英对Ah受体的亲和性能之比。二恶英毒性当量可以通过下式计算:
TEQ=∑(二恶英毒性同类物浓度×TEF)
3.13 标准状态
指温度在273.16K,压力在101.325kPa时的气体状态。本标准规定的各项
污染物的排放限值,均指在标准状态下以11%O2(干烟气)作为换算基准换算后
的浓度。
3.14 暂时贮存
指医疗废物产生单位和处置单位将运达的医疗废物存放于本单位内符合特定要求的专门场所或设施内的过程。
3.15 处置
指医疗废物处置单位按照规定的技术措施和要求,对医疗废物进行安全无害和减量处理的过程。

4 医疗废物产生量、特性分析及焚烧处理适用范围
4.1 医疗废物产生量
4.1.1 医疗废物产生量应按实际重量统计与核定。
4.1.2 医疗废物产生量的计算及预测
4.1.2.1医疗机构产生的医疗废物总量包括固定病床的医疗废物产生量和门诊医疗废物产生量。
(1) 病床的医疗废物产生量计算及预测可按以下计算方法:
病床的医疗废物产生量(公斤/天)=床位医疗废物产生率(公斤/床·天)×床位数(床)×床位使用率(%)
(2) 门诊医疗废物产生量计算及预测可按以下计算方法:
门诊医疗废物产生量(公斤/天)=门诊医疗废物产生率(公斤/人次·天)×门诊人数(人·次)
(3) 无床位的小型门诊的医疗废物可按就业医务人员数量和单位医务人员医疗废物产生率计算和预测:
门诊医疗废物产生量(公斤/月)=单位医务人员医疗废物产生率(公斤/人·月)×医务人员数(人)
4.1.2.2 其他产生源医疗废物的产生量根据各地情况合理估算。
4.2 医疗废物特性分析
4.2.1 医疗废物特性分析应包括下列内容:
4.2.1.1 医疗废物物理性质:容重、尺寸等。
4.2.1.2 工业分析:固定碳、挥发分、水分、低位热值、灰熔点等。
4.2.2 医疗废物组成调查及采样应具有代表性,特性分析结果应具有合理性。
4.2.3 医疗废物采样,暂可采用现行《城市生活垃圾采样和物理分析方法》(CJ/T3039)中的有关规定。
4.2.4 医疗废物元素分析,可采用经典法或仪器法测定,也可通过废物组成调查结果进行推算。医疗废物元素分析包括:碳(C)、氢(H)、氧(O)、氮(N)、硫(S)、氯(Cl)、汞(Hg)、铅(Pb)。
4.3 医疗废物焚烧处理适用范围
4.3.1 医疗废物焚烧厂接收并处置经分类收集的医疗废物,手术或尸检后能辨认的人体组织、器官及死胎宜送火葬场焚烧处理。
4.3.2 不宜在医疗废物焚烧炉(不包括统筹考虑焚烧医疗废物和其他危险废物的焚烧炉)焚烧处理的医疗废物包括放射性废弃物、高压容器、废弃的细胞毒性药品、剧毒物品、易燃易爆物品、重金属(如铅、镉、汞等)含量高的医疗废物等。

5 医疗废物焚烧厂总体设计
5.1 焚烧厂建设规模
5.1.1 焚烧厂的建设规模,应根据焚烧厂服务区域医疗废物产生量、成份特点以及变化趋势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并应根据处理规模合理确定生产线数量和单台处理能力。医疗废物集中焚烧厂的建设,应考虑焚烧处置能力的冗余和建冷藏贮存设施。
5.1.2 额定处理规模10吨/日以上(含10吨/日)的新建集中焚烧厂可设置2~3条医疗废物焚烧生产线;对于10吨/日以下的焚烧厂应根据技术经济条件合理确定生产线条数,但单台处理能力不宜小于3吨/日。
5.1.3 焚烧厂建设项目构成、建设规模应尽可能满足全年接收并妥善处理服务区域产生的医疗废物。
5.2 焚烧厂项目构成
5.2.1 焚烧厂建设项目由焚烧厂主体工程与设备、配套工程、生产管理与生活服务设施构成。
5.2.2 焚烧厂主体工程与设备主要包括:
(1) 受料及供料系统:包括医疗废物计量、卸料、暂时贮存、输送等设施。
(2) 焚烧系统:包括医疗废物进料、焚烧、燃烧空气、辅助燃烧等设施。
(3) 余热利用系统:包括空气预热器、技术允许条件下可考虑余热锅炉、供热等设施。
(4) 烟气净化系统:包括有害气体去除、除尘及排放等设施。
(5) 灰渣处理系统:包括炉渣处理系统、飞灰处理系统和飞灰无害化处理设施。
(6) 仪表与自动化控制系统。
(7) 应急处理、安全防爆系统。
5.2.3 配套工程主要包括:总图运输、供配电、给排水、污水处理、消防、通讯、暖通空调、机械维修、监测化验、计量、清洗、消毒等设施。
5.2.4 生产管理与生活服务设施主要包括:办公用房、食堂、浴室、值班宿舍等设施。
5.3 厂址选择
5.3.1 厂址选择应符合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及当地城乡总体发展规划,符合当地大气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自然保护的要求,并应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风险评价的认定。
5.3.2 厂址选择应符合《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4-2001)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试行)中的选址要求。
5.3.3 厂址选择还应符合以下条件:
(1) 厂址应满足工程建设的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不应选在发震断层、滑坡、泥石流、沼泽、流砂及采矿隐落区等地区。
(2) 选址应综合考虑交通、运输距离、土地利用现状、基础设施状况等因素,宜进行公众调查。
(3) 厂址不应受洪水、潮水或内涝的威胁,必须建在该地区时,应有可靠的防洪、排涝措施。
(4) 厂址选择应同时考虑炉渣、飞灰处理与处置的场所。
(5) 厂址附近应有满足生产、生活的供水水源和污水排放条件。
(6) 厂址附近应保障电力供应。
5.4 总图设计
5.4.1 医疗废物焚烧厂的总图设计,应根据厂址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结合生产、运输、环境保护、职业卫生与劳动安全、职工生活,以及电力、通讯、热力、给水、排水、污水处理、防洪、排涝等设施,经多方案综合比较后确定。
5.4.2 医疗废物焚烧厂的附属生产设施、生活服务设施等辅助设施,应根据社会化服务原则统筹考虑,避免重复建设。
5.4.3 医疗废物焚烧厂人流和物流的出、入口应分开设置,并应方便医疗废物运输车的进出。
5.4.4 焚烧厂应设置高度不低于2.5米的围墙、防止家畜和无关人员进入。
5.5 总平面布置
5.5.1 医疗废物焚烧厂应以焚烧系统为主体进行布置,其他各项设施应按医疗废物焚烧处理流程合理安排,以确保相关设备联系良好,充分发挥功能,保证设施安全运行。
5.5.2 医疗废物物流出入口、接收、贮存和转运设施、清洗消毒设施、处置场所等主要设施应与办公、生活服务设施隔离,分开建设。隔离措施包括墙体隔离或空间隔离方式。
5.5.3 医疗废物焚烧厂的洗车设施,宜位于焚烧厂出口附近处。医疗废物运输车车箱内部清洗消毒的设施应与医疗废物转运工具、生产工具的清洗消毒设施合并建设。
5.5.4 使用燃料油点火或助燃的医疗废物焚烧厂,采用的燃油系统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GB50156-2002)中的有关规定。
5.5.5 使用城镇燃气点火或助燃的医疗废物焚烧厂,采用的燃气系统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1998)中的有关规定。
5.6 厂区道路
5.6.1 医疗废物焚烧厂区道路的设置,应满足交通运输、消防、绿化及各种管线的敷设要求。
5.6.2 医疗废物焚烧厂的道路需能达到主要构筑物和建筑物。车行道宜布置成环状,以便回车。
5.6.3 医疗废物焚烧厂区主要道路的行车路面宽度不宜小于6.0m。医疗废物焚烧厂房外应设消防道路,道路的宽度不应小于3.5m,人行道一般取1.5~2.0m。路面宜采用水泥混凝土或沥青混凝土,道路的荷载等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J22-1987)的有关规定。
5.6.4 临时停车场可设在厂区物流出口或入口附近处。
5.7 绿化
5.7.1 医疗废物焚烧厂的绿化布置,应符合总图设计要求,合理安排绿化用地。
5.7.2 厂区的绿化覆盖率应与城市绿化规定相协调,且不应小于30%。
5.7.3 厂区绿化应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选择适宜的植物。

6 医疗废物接收、贮存、输送与设施设备清洗消毒
6.1 一般规定
6.1.1 医疗废物接收、贮存与输送系统包括:计量设施、卸料设施、卸料场地、暂时贮存库和贮存冷库、医疗废物厂内转运设施和其他设施。
6.1.2 医疗废物贮存禁止采用坑式垃圾池。
6.1.3 输送系统不应采用抓斗起重机。
6.2 医疗废物接收
6.2.1 卸料场地应满足医疗废物运输车顺畅作业的要求。
6.2.2 医疗废物焚烧厂应设置计量系统。计量系统应具有称重、记录、传输、打印与数据处理功能。
6.3 医疗废物贮存与输送
6.3.1 医疗废物卸料场地、暂时贮存库、贮存冷库等设施的设计、运行、安全防护等须符合《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的有关要求。
6.3.2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厂要配备医疗废物冷藏贮存设施。
6.3.3 贮存冷库可与暂时贮存库合并建设,贮存冷库未启动制冷设备时,可用作暂时贮存库。
6.3.4 医疗废物卸料和贮存设施属感染区,应有隔离设施、报警装置和防风、防晒、防雨设施,按照《环境保护图形标识-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GB15562.2-1995)的有关规定设置警示标志。
6.3.5 贮存设施应合理组织气流分布,尽量使操作人员处于洁净空气区。
6.3.6 贮存设施地面和1.0米高的墙裙须进行防渗处理,地面应具有良好的排水性能,易于清洁和消毒,产生的废水应采用暗沟、管直接排入污水收集消毒处理设施;贮存设施采用全封闭、微负压设计,贮存设施内换出的空气必须进入医疗废物焚烧炉内焚烧处理,并应设置事故排风扇。
6.3.7 贮存设施内要有安全照明设施和观察窗口。
6.3.8 医疗废物贮存设施的设计应方便废弃物处理人员、转运装置的操作和进出。
6.3.9 医疗废物卸料及贮存设施应采取防渗漏、防鼠、防鸟、防蚊蝇、防蟑螂、防盗等措施。
6.3.10 医疗废物搬运应使用专用工具,尽可能采取机械作业,减少人工对其直接操作;如果采用人工搬运,应避免废物容器直接接触身体。
6.3.11 医疗废物焚烧厂接收的医疗废物应尽可能当天焚烧处理。若处置厂对医疗废物进行贮存,贮存温度≥5℃时,贮存不得超过24小时;在5℃以下冷藏,不得超过72小时。
6.3.12 医疗废物贮存设施还应有清洁所需的水源,易获得的清洁设备、防护衣及收集散落废物的包装袋或容器。
6.4 清洗消毒
6.4.1 医疗废物处置厂必须设置医疗废物运输车辆、转运工具、周转箱(桶)的清洗消毒场所和污水收集处理设施。
6.4.2 医疗废物运输车辆应至少2天清洗一次(北方冬季、缺水地区可适当减少清洗次数);当车厢内壁或(和)外表面被污染后,应立刻进行清洗;运输车辆每次运输完毕后,必须对车厢内壁进行消毒。禁止在社会车辆清洗场所清洗医疗废物运输车辆。
6.4.3 转运工具、周转箱(桶)等每使用周转一次,应进行清洗消毒。应在焚烧厂清洗消毒设施内进行。
6.4.4 医疗废物贮存设施应每天消毒一次;贮存设施内的医疗废物每次清运之后,应及时清洗和消毒。
6.4.5 清洗污水应收集并排入污水消毒处理设施,禁止任意向环境排放清洗污水。
6.4.6 清洗消毒作业还应具有良好的通风条件,采取机械强制通风。
6.4.7 已进行清洗消毒处理的工具、设备、周转箱(桶)等应与未经处理的工具、设备、周转箱(桶)等分开存放。
6.4.8 清洗消毒处理后的工具、设备、周转箱(桶)等晾干后方可再次投入使用。

7 医疗废物焚烧处置
7.1 一般规定
7.1.1 医疗废物焚烧处置系统应包括医疗废物进料系统、医疗废物焚烧系统、燃烧空气系统、辅助燃烧装置、热能利用系统、烟气净化系统、残渣处理系统及其他辅助系统。
7.1.2 处理规模8吨/日(含8吨/日)以上的医疗废物焚烧厂设计服务期限不应低于15年,处理规模8吨/日以下的医疗废物焚烧厂设计服务期限不应低于10年。
7.2 焚烧炉进料系统
7.2.1 医疗废物焚烧炉的进料系统由输送设备、进料口及故障排除/监视设备组成,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进料系统应安全、简洁实用、具有可靠的机械性能、故障率低、易维护,能实现自动进料。
(2) 进料方式应与焚烧工艺相匹配。
(3) 进料应保证焚烧炉内燃烧工况的稳定。
(4) 进料装置的进料口应配置保持气密性的装置,可采用双闸门密闭连锁控制。
(5) 推料器应能根据燃烧要求向炉内供料,并配置可调节供应量的计量装置实现定量投料。
(6) 应保持进料通畅,防止废物搭桥堵塞。
(7) 进料口的尺寸应与规定的包装袋和利器盒的尺寸相配套,保证医疗废物包装袋和利器盒顺利进入焚烧炉,医疗废物包装袋入炉前应保持完好。
(8) 进料系统应处于负压状态,防止有害气体逸出。
(9) 有条件的可设置废物料位监测装置。
(10) 必要时进料管宜采取冷却措施。
(11) 进料系统宜考虑在线消毒设计,以防止细菌生长;设备宜采用不锈钢,方便消毒作业。
7.3 医疗废物焚烧炉
7.3.1 应根据医疗废物特性和焚烧厂处理规模选择合适的焚烧炉炉型,严禁选用不能达到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焚烧装置。应选择技术成熟、自动化水平高、运行稳定的焚烧炉,严禁采用单燃烧室焚烧炉、没有自控系统和尾气处理系统的焚烧装置。
7.3.2 医疗废物焚烧炉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焚烧炉结构由一燃室和二燃室组成,一燃室是燃烧或热解作用,二燃室是实现完全燃烧。
(2) 焚烧炉炉床设计应防止液体或未充分燃烧的废物溢漏,保证未充分燃烧的医疗废物不通过炉床遗漏进炉渣,并能使空气沿炉床底部均匀分配。供风孔应采取免清孔设计,避免因积灰或结垢而堵塞。
(3) 焚烧控制条件应符合《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l8484-2001)、《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国务院第380号令)和《医疗废物焚烧炉技术要求》(试行)等相关规定。
(4) 应有适当的超负荷处理能力,废物进料量应可调节。
(5) 正常运行期间,焚烧炉内应处于微负压燃烧状态。
(6) 炉体可接触壳体外表温度应≤50℃。
(7) 控制二次燃烧室烟气温度≥850℃,烟气停留时间≥2.0秒。
(8) 设备的燃烧效率应≥99.9%,焚烧残渣的热灼减率<5%。
(9) 焚烧炉出口烟气中的氧含量应控制在6%~10%(干气)。
(10) 焚烧炉可以由一个中心控制台进行操作、监控和管理,包括连续显示操作参数和条件(如温度、压力、含氧量、空气量、燃料量等),并能实现反馈控制。
(11) 应可实现对热解和燃烧过程的控制,防止燃烧不完全或炉体烧塌。
(12) 焚烧炉二燃室应设紧急排放烟囱;热解焚烧炉一燃室应设防爆门或其他防爆排压设计/装置。
(13) 焚烧炉的内衬层应具备耐火、防腐和防热负荷冲击功能。
7.3.3 燃烧空气系统、辅助燃烧装置
7.3.3.1 焚烧炉的燃烧空气系统一般由一次风机、二次风机及其他辅助系统组成。可采用一、二次空气加热装置,一、二次风机台数应根据焚烧炉设置要求确定。风量调节宜采用连续调节方式。
7.3.3.2 燃烧空气系统应保证管道系统气密性;管道之间的连接应密封;空气加热器后的管道及管件应保温,并应考虑热膨胀的影响。
7.3.3.3 医疗废物焚烧炉装置的辅助燃料燃烧器采用固定方式,燃烧器应具有良好的燃料分配质量和合理配风的性能。
7.3.3.4 燃烧器的辅助燃料应根据工艺要求和燃料来源等确定。
7.3.3.5 采用油燃料助燃时,储油罐总有效容积,应根据全厂使用情况和运输情况综合确定,但不应小于焚燃炉冷启动点火用油量的1.5 ~ 2.0倍。
7.3.3.6 供油泵的设置,不宜少于2台,且应有1台备用。
7.3.3.7 供油、回油管道应单独设置,并应在供、回油管道上设有计量装置和残油放尽装置。
7.3.3.8 采用重油燃料时,应在系统中设置过滤装置,蒸汽吹扫装置。
7.4 热能利用系统
7.4.1 焚烧医疗废物产生的热能可以适当形式加以有效利用。
7.4.2 医疗废物焚烧热能利用方式应根据焚烧厂的规模、医疗废物焚烧特点、用热条件及经济性综合比较确定。
7.4.4 利用医疗废物热能的锅炉,应充分考虑烟气高温和低温腐蚀。
7.4.5 利用医疗废物热能生产饱和蒸汽或热水时,热力系统中的设备与技术条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锅炉房设计规范》(GB50041-1992)的有关规定。
7.4.6 焚烧医疗废物的热能利用应避开200~600℃温度区间。
7.5 烟气净化系统
7.5.1 一般规定
7.5.1.1 烟气净化技术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医疗废物特性和焚烧污染物产生量的变化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并应注意组合技术间的相互关联作用。
7.5.1.2 烟气净化装置应有可靠的防腐蚀、防磨损和防止飞灰阻塞的措施。
7.5.1.3 烟气净化系统设计的旁路和焚烧系统紧急排放口仅供停电或其他事故状态时应急使用。
7.5.2 酸性污染物的去除
7.5.2.1 酸性污染物包括氯化氢、氟化氢和硫氧化物等,应采用适宜的碱性物质作为中和剂,在反应器内进行中和反应。
7.5.2.2 酸性污染物的去除可采用半干法工艺或湿法工艺。半干法脱酸工艺包括:喷中和剂浆液,喷中和剂溶液,烟气加湿后再喷入中和剂干粉等方式。湿法脱酸工艺包括:采用填料塔,喷淋塔,筛板塔,文丘里洗涤器等方式。
7.5.2.3 应优先采用半干法烟气净化方式,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反应器的高度应能满足必要的反应时间;
(2) 其反应器出口的烟气温度应保证在后续管路和设备中的烟气不结露;
(3) 雾化器的雾化细度应保证反应器内中和剂的含水量完全蒸发。
7.5.2.4 中和剂采用氧化钙或氢氧化钙时,其有效物质含量不宜低于80%,且质量稳定。
7.5.2.5 可能产生废水的脱酸工艺,必须配备废水处理系统。
7.5.3 除尘
7.5.3.1 烟气净化系统的末端设备应优先选用袋式除尘器。并应设置除尘器旁路和热风循环系统。维持除尘器内温度高于烟气露点温度20~30℃。袋式除尘器应考虑滤袋材质的使用温度、力学性能、耐酸碱腐蚀和耐水解能力、阻燃性等性能特点,袋笼材质应考虑使用温度、防酸碱腐蚀等性能特点。袋式除尘器必须采取保温措施。
7.5.3.2 禁止采用静电除尘器,不应单独使用机械除尘设备。
7.5.3.3 湿式除尘设备,必须配备完整的废水处理设施。
7.5.4 二恶英类、重金属和氮氧化物的去除
7.5.4.1 医疗废物焚烧过程应采取下列二恶英控制措施:
(1) 医疗废物应完全焚烧,并严格控制燃烧室烟气的温度、停留时间与湍流工况;
(2) 废物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应采取快速冷却系统,控制烟气在200~600℃温度区间的停留时间小于1秒,快速冷却可与喷雾干燥脱酸或湿法除尘相结合;
(3) 可在中和反应器和袋式除尘器之间的烟道喷入活性炭或多孔性吸附剂,亦可在袋式除尘器后设置活性炭或多孔性吸附剂床体;
(4) 活性炭喷射装置应与布袋除尘器同时有效运行。
7.5.4.2 活性炭或多孔性吸附剂及相关设备,应选用兼顾去除重金属功能的设备。
7.5.4.3应优先考虑通过医疗废物焚烧过程的燃烧控制,抑制氮氧化物有害气体成分的产生。
7.5.5 烟气净化系统设计
7.5.5.1 引风机计算风量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在医疗废物焚烧运行中,过剩空气条件下的湿烟气量;
(2) 控制烟温用的补充空气量;
(3) 炉内喷水降温时蒸发汽量;
(4) 烟气净化系统投入药剂或增湿引起的烟气量的附加量;
(5) 引风机前漏入系统的空气量。
7.5.5.2 引风机应采用变频调速装置。
7.5.5.3 烟囱设置应符合国家现行《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4-2001)的有关规定。
7.5.5.4 烟气管道应采取吸收热膨胀及防腐、保温措施,并保持管道的气密性;烟气管道易积灰部位,应有清除积灰的措施。
7.5.5.5 烟气净化系统采用半干法方式时,飞灰处理系统应采取机械除灰或气力除灰方式;采用湿法烟气净化方式时,应采取有效的脱水措施。
7.5.5.6 飞灰收集应采用避免飞灰散落的密封设备,并应采取防止灰分板结的措施,排灰口附近宜设置增湿设施。
7.5.5.7 飞灰贮存装置宜采取保温、加热措施。
7.5.5.8 飞灰处理系统宜采用中央控制室控制方式,并可实现就地控制。
7.6 残渣处理系统
7.6.1 残渣处理系统包括炉渣处理系统、飞灰处理系统和飞灰无害化处理设施。炉渣处理系统应包括除渣、冷却、输送、贮存等设施。飞灰处理系统应包括飞灰收集、输送、贮存等设施。
7.6.2 废物焚烧过程产生的飞灰属危险废物,必须在焚烧处置厂进行无害化处理后,再送至指定的安全填埋场处置。其无害化处理主要有热固化、固化、化学稳定化、酸或其它溶剂洗涤。焚烧产生的炉渣可送指定废物填埋场填埋处置。其他烟气净化装置产生的固体废物按《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5085.1-3-1996)鉴别判断是否属于危险废物,如属于危险废物,则按危险废物处置;否则可送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处置。
7.6.3 残渣处理系统应具有稳定可靠的机械性能、易维护的特点。
7.6.4 残渣处理系统必须保持密闭状态。
7.6.5 焚烧厂的残渣处理系统应具有较高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
7.7 自动化控制系统
7.7.1 一般规定
7.7.1.1 焚烧厂的自动化控制,必须适用、可靠。应满足设施安全、经济运行和防止对环境二次污染的要求。
7.7.1.2 焚烧厂的自动化系统,应采用成熟的控制技术和高可靠性、性能价格比适宜的设备和元件。
7.7.2 自动化水平
7.7.2.1 医疗废物焚烧厂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包括进料控制系统、焚烧控制系统、烟气净化控制系统、辅助工程控制系统和其他必要的控制系统。
7.7.2.2 医疗废物焚烧处理应具有较高的自动化水平,应能在少量就地仪表和巡回检查配合下,在中央控制室通过计算机监控系统实现对医疗废物焚烧系统、烟气净化系统,热能利用及辅助系统的集中监视和控制。主要设备控制均设计算机自动控制和就地控制两种形式。
7.7.2.3 对不影响整体控制系统的辅助装置,可设就地控制柜,必要时可设就地控制室,但重要信息应送至中央控制室。
7.7.2.4 焚烧线的重要环节,应设置现场工业电视监视系统。
7.7.2.5 对重要参数的报警和显示,除计算机监控外,还可设声光报警器和数字显示仪。
7.7.2.6 应设置独立于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紧急停车系统。
7.7.3 检测与报警
7.7.3.1 医疗废物焚烧厂的检测,应包括:主体设备和工艺系统在各种工况下运行的参数,辅机的运行状态,必需的环境参数。
7.7.3.2 计算机监视系统的全部测量数据、数据处理结果和设施运行状态,应能在显示器显示,并具有数据存储和打印功能。
7.7.3.3 焚烧炉排气筒应按《固体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GB/T16157-1996)的要求,设置永久采样孔,并安装用于采样和测量的设施。
7.7.3.4 焚烧厂应对焚烧烟气中的烟尘、一氧化碳、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实现自动连续在线监测,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装置要与当地环保主管部门联网。烟气黑度、氟化氢、氯化氢、重金属及其化合物应每季度至少采样监测1次。二恶英采样检测频次不少于1次/年。
7.7.3.5 燃气调压间或液化气瓶组间应设置可燃气体检测报警装置。
7.7.3.6 重要检测信号应选用双重化的输入接口。
7.7.3.7 必要时,各工艺系统设备可设置就地显示仪表,但不应使用对人体有危害的仪表。
7.7.3.8 控制室内不应引入油、水、汽的一次仪表。
7.7.3.9 热工报警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工艺系统主要工况参数偏离正常运行范围;
(2) 保护和主要的联锁项目;
(3) 电源、气源发生故障;
(4) 热工监控系统故障;
(5) 主要辅机设备故障。
7.7.3.10 重要工艺参数报警信号源,应直接引自一次仪表。
7.7.3.11 计算机监视系统功能范围内的全部报警项目应能在显示器上显示并打印输出。
7.7.3.12 当采用常规仪表报警时,其信号不应取自动控制系统。报警器应具有声光报警功能。

8 配套工程
8.1 电气系统
8.1.1 焚烧厂供电方式应根据用电要求,与当地电力部门协商确定。
8.1.2 焚烧厂主要用电负荷为AC380/220V,负荷等级为二级,应有备用电源。
8.1.3 焚烧厂应设交流不间断电源系统给厂内需要不间断供电的设备供电。
8.1.4 焚烧厂应设直流配电装置及不间断电源系统供仪表、计算机监控及控制系统的应急电源。
8.1.5 照明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企业照明设计》(GB50034-1992)中的有关规定。
8.1.6 正常照明与事故照明应采用分开的供电系统,并宜采用下列供电方式:
(1) 事故照明宜由蓄电池组供电。
(2) 焚烧厂房的主要出入口、通道、楼梯间以及远离焚烧厂房的工作场所的事故照明,宜采用自带蓄电池的应急灯。
(3) 厂房内安装高度低于2.2m的照明灯具,宜采用24V电压供电。
(4) 手提灯电压不应大于24V,在狭窄地点和接触良好金属接地面上工作时,手提灯电压不应大于12V。
8.1.7 焚烧厂房及辅助厂房的电缆敷设,应采取有效的阻燃、防火封堵措施。
8.1.8 焚烧厂应设置通讯设备,保证厂区岗位之间和厂内外联系畅通。
8.2 给水、排水和消防
8.2.1 给水
8.2.1.1 厂区室外和室内给水管网宜采用生活、消防联合供水系统。
8.2.1.2 各种设备冷却水和其他生产废水,宜经过处理后再重复利用。
8.2.2 排水
8.2.2.1 焚烧厂区排水应采用雨污分流制。
8.2.2.2 雨水量设计重现期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1997)的有关规定。
8.2.2.3 焚烧厂清洗、消毒产生的废水按医疗机构产生污水处理。并按照现行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有关规定执行,产生的污泥属危险废物,应进行焚烧处理。
8.2.2.4 焚烧厂的非医疗废水应经过处理后回用。回用水质应符合国家现行《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CJ25.1-1989)的有关规定。当废水直接排入水体时,其排放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有关规定。
8.2.3 消防
8.2.3.1 医疗废物焚烧厂房的生产类别应属于丁类,建筑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贮存库的生产类别应属于丙类,建筑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8.2.3.2 焚烧炉采用轻柴油燃料辅助燃烧时,日用油箱间、油泵间应为丙类生产厂房,建筑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布置在厂房内的上述房间,应设置防火墙与其他房间隔开。
8.2.3.3 焚烧炉采用气体燃料辅助燃烧时,燃气调压间应属于甲类生产厂房,其建筑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极,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 50028-1998)的有关规定。
8.2.3.4 焚烧厂房应设置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1997)的有关规定。
8.2.3.5 焚烧厂房的安全疏散,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J 16-2001)的有关规定。
8.2.3.6 焚烧厂房内部的装修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2001)的有关规定。
8.3 采暖通风与空调
8.3.1 焚烧厂建筑物冬、夏季负荷计算的室外计算参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19-2001)的有关规定。
8.3.2 建筑物的采暖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19-2001)的有关规定。
8.3.3 建筑物的采暖设备宜选用易清扫并具有防腐性能的散热器。
8.3.4 贮存间宜设置事故排风装置。
8.3.5 建筑物的空调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19-2001)的有关规定。
8.3.6 中央控制室宜设置空调装置。
8.3.7 当建筑物的机械通风不能满足工艺对室内温度、湿度要求时,该建筑应设空调装置。
8.4 建筑与结构
8.4.1 焚烧厂主要生产设备宜布置在有屋盖的车间内。卸料、贮存、转运、输送和上料系统必须设置在有屋盖的车间内。
8.4.2 医疗废物焚烧处置厂的暂时贮存库房、清洗消毒间、焚烧间应采用全封闭、微负压设计,并保证新风量30m3/人·小时。室内换出的空气必须进入医疗废物焚烧炉内焚烧处理。
8.4.3 焚烧厂区建筑的造型应简洁、新颖,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厂房的平面布置和空间布局应满足工艺设备布置要求,同时应考虑今后生产发展和技术改造的可能性。生产区与生产管理及生活服务区之间应有隔离设施。
8.4.4 厂房平面设计,应组织好人流和物流线路,避免交叉。
8.4.5 厂房的围护结构应满足基本热工性能和使用的要求。
8.4.6 焚烧厂房楼(地)面的设计,除满足工艺的使用要求外,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面设计规范》(GB50037-1996)的有关规定。对腐蚀介质易侵蚀的部位,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1995),采取相应的防腐蚀措施。贮存设施墙面应方便进行清洗消毒,中控室地面应采取防静电措施。
8.4.7 厂房采光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企业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2001)的有关规定。
8.4.8 焚烧厂房宜采用自然通风,窗户设置应避免排风短路,并有利于组织自然通风。
8.4.9 严寒地区的建筑结构应采取防冻措施。
8.4.10 大面积屋盖系统宜采用钢结构,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207-2002)的有关规定。屋顶承重结构的结构层及保温(隔热)层,应采用非燃烧体材料;设保温层的屋面,应有防止结露与水汽渗透的措施,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2001)的有关规定。
8.4.11 中央控制室和其他必需的控制室应设吊顶。
8.4.12 医疗废物卸料、贮存设施应进行防渗处理,按现行国家标准《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的有关规定执行。
8.4.13 进行结构设计,应满足《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的有关规定,并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规范规定。
8.4.13 厂区内应进行地质勘察,以确定地质情况。地质勘察应符合《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的有关规定。
8.4.14 楼(地)面活荷载取值应根据设备安装、检修、使用的要求确定,同时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的有关规定。
8.4.15 焚烧厂的结构构件,应根据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及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按使用工况分别进行承载能力及稳定、疲劳、变形、抗裂及裂缝宽度计算和验算;处于地震地区的结构,还应进行结构构件抗震的承载能力计算。同时应满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钢结构设计规范》(GBJ17-1988)、《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有关规定。
8.4.16 地基基础的设计,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的有关规定进行地基承载力和变形计算,必要时尚应进行稳定性计算。
当地下水埋藏较浅,建(构)筑物存在上浮问题时,尚应进行抗浮验算。
8.5 其他辅助设施
8.5.1 医疗废物焚烧厂应定期对医疗废物热值、各类油品、残渣、焚烧炉的汽水、污水、医疗废物物理成份、补给水全分析等项目进行化验和分析,化验和分析可通过协作解决。有条件的应设置化验室,化验分析项目、所用仪器的规格、数量及化验室的面积,应根据焚烧厂的运行参数、规模等条件确定。
8.5.2 焚烧厂应具有全厂设备日常维护、保养与小修任务及工厂设施突发性故障时的应急处理功能。设备的大、中修宜通过社会化协作解决。
8.5.3 焚烧厂应配备必需的机械工具、搬运设备和备用品、消耗品。
8.5.4 金属、非金属材料库以及备品备件,应与油料、燃料库、化学品库房分开设置。

9 环境保护与安全卫生
9.1 一般规定
9.1.1 医疗废物焚烧过程中产生的烟气、残渣、恶臭、废水、噪声及其他污染物的防治与排放,应贯彻执行国家现行的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的有关规定。
9.1.2 焚烧厂建设应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应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9.1.3 制定医疗废物焚烧厂污染物治理措施前应落实污染源的特性和产生量。
9.2 环境保护
9.2.1 烟气污染物的种类应按表9.2.1分类。
表9.2.1 烟气中污染物分类
类别 污染物名称 符 号
尘 颗粒物 PM
酸性气体 氯化氢 HCl
硫氧化物 SOx
氮氧化物 NOX
氟化氢 HF
一氧化碳 CO
重金属 汞及其化合物 Hg和Hg2+
铅及其化合物 Pb和Pb2+
镉及其化合物 Cd和Cd2+
其他重金属及其化合物 包括Cu、Mg、Zn、Cr等和非金属As及其化合物
有机类 二恶英 PCDDS(Dioxin)
呋喃 PCDFS(Furan)
多氯联苯 PCBS
多环芳香烃、氯苯和氯酚等其他有机碳 TOC
9.2.2 对焚烧工艺过程应进行严格控制,抑制烟气中各种污染物的产生。对烟气必须采取综合处理措施,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4-2001)的有关规定。
9.2.3 焚烧厂的生活废水、生产废水和清洗消毒产生的废水应经过处理后排放,排放应分别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有关要求。
9.2.4 残渣处理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止二次污染的措施。
9.2.5 焚烧厂更换的的滤袋、废弃的防护用品等属于危险废物,应进行焚烧处置。
9.2.6 医疗废物焚烧厂的噪声治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1993)和《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1990)的有关规定。对建筑物直达声源的噪声控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J87-1985)的有关规定。
9.2.7 医疗废物焚烧厂的噪声治理,首先应对噪声源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厂区内各类地点的噪声宜采取以隔声为主,辅以消声、隔振、吸声的综合治理措施。
9.3 职业卫生与劳动安全
9.3.1 焚烧厂的劳动卫生,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1979)的有关规定。
9.3.2 焚烧厂建设应采用有利于职业病防治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措施。应在相关设备的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并应有可靠的防护措施。
9.3.3 职业病防护设备、防护用品应确保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不得擅自拆除或停止使用。
9.3.4 焚烧厂建设应有职业病危害与控制效果可行性评价。
9.3.5 焚烧厂应采取劳动安全措施。
9.3.5.1 基本的职业健康和安全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应对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
(2) 应提供工作人员所需的防护服;
9.3.5.2 所使用防护用品的类型应依据所涉及的医疗废物的危险度而定,但是对收集和处理医疗废物的所有人员都应达到如下要求:
(1) 头盔,有或无面罩,依据所进行的操作而定。
(2) 口罩,依操作而定。
(3) 护目镜(安全风镜),依操作而定。
(4) 工作裤(工作服),必需。
(5) 护腿和/或工业用靴,必需。
(6) 一次性手套(一般工作人员用)或耐受力强的手套(废弃物处理工人用),必需。
9.3.5.3 应提供方便工作人员使用的洗涤设施(有热水和肥皂)。


10 工程施工及验收
10.1 建筑、安装工程应符合施工设计文件、设备技术文件的要求。
10.2 对工程的变更应取得设计单位的设计变更文件后再进行施工。
10.3医疗废物集中焚烧厂的建设对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应符合国家现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项目的竣工验收应按《建设项目(工程)竣工验收办法》执行。
10.4 医疗废物焚烧厂的竣工验收,应有卫生及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部门参加。
10.5 医疗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工程应按相关专业现行的工程验收规范和本技术要求的有关规定进行验收。对国外引进的专用设备,应按供货商提供的设备技术规范、合同规定及商检文件执行,并应符合我国现行的国家或行业工程施工及验收标准的有关要求。
(1) 医疗废物焚烧炉的性能、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医疗废物焚烧炉技术要求》的有关规定。

不分页显示   总共2页  1 [2]

  下一页

中国妇女的状况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中国妇女的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前 言

1992年3月,联合国决定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于1995年在中国首都北京召开,这使中国妇女的状况倍受世界关注。
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和百余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中国妇女曾经有过长期受压迫、受屈辱、受摧残的悲惨历史。从本世纪上半叶起,广大妇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民族和自身的解放,经过几十年不屈不挠的英勇奋斗,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占全世界妇女四分之一的
中国妇女终于获得了历史性的解放。
新中国宣告了中国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各方面均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她们和全体中国公民一样成为国家与社会的主人。中国的各种法律保障妇女与男子具有同等的权利和地位,具有同等的人格和尊严。中国政府运用法律的、行政的和教育的手段消除对妇女
的各种歧视,保护妇女的特殊权益。今天,中国妇女已享有中国社会几千年来从未达到、许多发达国家历时数百年方才得到承认的平等权利。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国妇女曾被禁锢的聪明才智极大地释放出来。她们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地投身于中国的建设和发展,成为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伟大力量。她们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在工农业生产、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中作出了极其重要的
贡献。在中国,“半边天”成为全社会对妇女作用最形象的赞誉。
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中国妇女的精神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她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在参政能力、文化水平、科学知识、生产技能等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中国妇女有着热爱和平的光荣传统。她们从未忘记侵略战争带来的深重灾难,坚决支持中国政府的和平外交政策。无论世界上发生什么样的冲突,她们总是站在正义与被侵略者一边,反对暴力与侵略。中国妇女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建国四十五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十五年来,中国妇女在“平等、发展、和平”的方向上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进步。这是世界妇女进步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权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受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和旧观念的影响,中国妇女的状况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现实生活中,妇女的参政、就业、受教育以及婚姻家庭中平等权利的完全实现,还存在着各种困难和阻力,轻视、歧视甚至侵害妇女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妇女的整体素质也有待
于进一步提高。因此,中国妇女解放和发展的道路远没有完结。中国政府正在致力于发展经济,加强法制,消除一切歧视或轻视妇女的落后观念,促进中国法律赋予的男女平等权利在社会生活中全面实现,争取本世纪在中国实现《内罗毕战略》的各项发展目标。
中国政府、中国妇女和全体中国人民热情地欢迎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正在全力以赴地为会议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为使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东道国的妇女情况,现将中国妇女的状况公诸于世界。

一、中国妇女的历史性解放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妇女长期被压在社会的最底层。20世纪上半叶,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进行了一场伟大而深刻的民族民主革命,伴随着这场革命掀起了大规模的群众性妇女解放运动,使中国妇女获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解放。
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宗法制度对中国妇女的压迫和摧残特别深重。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家庭等方面,都处于与男子不平等的地位。这突出表现在:
政治上无权,完全被排斥在社会政治生活之外。经济上依附,没有财产所有权和继承权,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社会上无地位,被要求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没有独立的人格和身份,被剥夺了接受文化教育和参加社会活动的权利。婚姻上不自主,必须听从“父母之命,媒妁
之言”,丈夫死了不得再嫁。身心上受摧残,不仅受到一夫多妻制的压迫和娼妓制度的迫害,而且绝大多数人从小被迫缠足,数百年来,“小脚女人”竟成了中国妇女的一个代称。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相继入侵更加重了中国妇女的苦难。在1937年开始的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中,有3000多万男女老幼惨遭杀害,其中妇女儿童占多数。仅在日军占领南京后的一个月内,就发生日军强奸中国妇女的事件2万多起。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相勾结? 灾泄嗣窠胁锌岬难蛊群桶鳎阎泄葡蛄送龉鹱宓谋咴担舶阎泄九葡蛄饲八从械目嗄焉钤ā? 为挽救民族的危亡和谋求自身的解放,中国妇女与全国人民一道,进行了长达一百多年的不屈不挠的斗争,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妇女解放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制定、颁布了一系列男女平等的政策;戊戌维新运动倡导并一度引发了戒缠足和兴女学运动;辛亥革命兴起了以实现男女平权、
争取女子参政为主要目标的女权运动。这些运动促进了中国妇女的觉醒,但终究没有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妇女被压迫、受奴役的悲惨命运。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便将实现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作为奋斗目标之一。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妇女被动员和组织起来,形成了以工农劳动妇女为主体、团结全国各族各界妇女的广泛的统一战线,开展了与中国革命紧密结合的群众性妇女解放运动。特别是在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革
命政权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和法令,保障妇女权利,提高妇女地位,使全中国的妇女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妇女千百年来受封建社会压迫、奴役和受外国侵略者宰割、欺凌的历史,她们以崭新的姿态站立起来,与全国人民一起成了新中国的主人。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占全体代表10.4%的69名妇女出席了会议。她们? 肽写硪黄鸸采探ü蠹啤K吻炝湓谡獯位嵋樯系毖∥醒肴嗣裾敝飨@畹氯⑹妨嫉纫慌缘H瘟苏牧斓贾拔瘛;嵋橥ü木哂辛偈毕芊ㄐ灾实摹豆餐倭臁纷闲迹铣扛九姆饨ㄖ贫龋九谡巍⒕谩⑽幕逃蜕缁嵘罡鞲龇矫婢碛杏肽凶悠降鹊娜ɡ
哟丝戳酥泄九夥诺男率贝? 建国后,为迅速改变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经济文化落后面貌,革除束缚、歧视和摧残妇女的旧制度和旧习俗,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系列波澜壮阔的群众运动,使妇女的社会地位和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
——土地改革。在旧中国,占农村人口70%的贫雇农只占有10%的土地,而妇女则根本没有土地所有权。新中国建立伊始,就根据“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原则,在农村开展了广泛深刻的土地改革运动。广大农村妇女与男子一样分得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男女经济不平
等的状态。
——普选。1953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明确规定,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同年12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基层选举,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普选运动,90%以上的妇女踊跃参加了投票,当选为基层人民代表的妇女占代表总数的17%。在此后选举
出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女代表占12%,其中少数民族女代表占少数民族代表总数的11%。这表明,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族妇女便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开始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而某些西方国家建国一、二百年之后才在法律上规定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选举权。
——妇女走出家门。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妇女走出家门参加社会生产的热潮。1957年,全国有70%的农村妇女参加了农业生产;城市女职工达到328.6万人,与1949年相比,增加了4.5倍。这彻底改变了旧中国将妇女排斥在社会生产劳动之外的状况,使妇女有了? 懒⒌木美丛础? ——扫盲。旧中国妇女文盲比例达90%。新中国为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群众性扫除文盲运动,先后于1952年、1956年和1958年掀起三次扫盲高潮。从农村到城市都举办了各种识字班、民众夜校、职工业余学校,成千上万的妇女参加了扫盲学习。到1958年,? ?600万妇女摆脱了文盲状态,初步改变了中国妇女愚昧落后的状况。
——宣传和贯彻婚姻法。195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是新中国的第一部法律。该法明确宣布: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的婚姻制度。这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婚姻
家庭生活的深刻变革。婚姻法颁布后,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宣传和贯彻婚姻法的群众运动,使大量封建婚约得到解除,打骂、虐待妇女的现象迅速减少,自由恋爱、婚姻自主蔚然成风。经过几年的艰苦工作,终于从根本上打碎了几千年来封建婚姻制度所强加于妇女的枷锁,基本实现了婚姻
自由。
——禁娼。妓院和卖淫嫖娼是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社会丑恶现象之一。新中国一成立便迅速采取有力措施禁娼。1949年11月,北京市第二届人民代表会议率先作出禁娼决定,当即关闭妓院,将妓女集中起来加以教育,改造其思想,医治其性病,引导和帮助她们建立正常生活,使其成为自
食其力的劳动者。继北京之后,包括上海、天津在内的全国各大中小城市纷纷开展禁娼运动。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使这种在旧中国屡禁不绝、严重摧残妇女身心和侮辱妇女人格的社会痼疾绝迹,社会面貌为之一新。
新中国通过这些规模宏大的群众运动,仅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就荡涤了几千年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泥浊水,使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各方面都获得了根本性解放。这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史上值得自豪的重大变革,也是中国革命对世界妇女解放运动的重大贡献。



二、平等的法律地位
中国十分重视对女性的法律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法律地位。现在,已形成了以宪法为基础,以妇女权益保障法为主体,包括国家各种单行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各部门行政法规在内的一整套保护妇女权益和促进男女平等的法律体系。
中国妇女立法的基本原则是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特殊权益,禁止歧视、虐待、残害妇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培养和选拔
妇女干部。”“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保护。”“禁止破坏婚姻自由,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依据宪法确定的原则,新中国陆续颁布了《婚姻法》、《选举法》、《继承法》、《民法》、《刑法》等十余部基本法,国务院及所属部委颁布了40余种行政法规与条例,地方政
府制定了80余种地方性法规,这些法规都明确规定了保护妇女权益的条款。任何一部中国法律都不存在对妇女的歧视性条款。
1992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为进一步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保障妇女的基本权益,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
依据中国法律,妇女享有的法定权利有以下六个方面:
——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政治权利。妇女有权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并享有平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为了切实保障妇女的参政权,法律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中,应当有适当数量的妇女代表,并逐步提高妇女代表的比例;在任用领导人员时,必须坚
持男女平等,重视培养、选拔女性担任领导职务。
——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文化教育权利。这种平等的权利包括入学、升学、毕业分配、授予学位、派出留学等各个方面,以及妇女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文化活动的权利。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要保证女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这主要有:劳动就业的权利,同工同酬的权利和休息的权利,获得安全和卫生保障以及特殊劳动保护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的权利。法律规定,任何单位在录用职工时不得以性别为理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不得以结婚、怀孕
、产假、哺乳等为由,辞退女职工或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在晋升、晋级、评定专业技术职务以及分配住房和享受福利待遇等方面,不得歧视妇女;不得安排不适合妇女从事的工作和劳动;妇女在经期、孕期、产期和哺乳期受特殊保护。

——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财产权利。法律规定,妇女在农村划分责任田、口粮田以及批准宅基地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妇女在婚姻、家庭财产关系中,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所有权和继承权;丧偶妇女有权处分继承的财产,任何人不得干涉。
——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人身权利。妇女享有生命健康权、人身自由权、肖像权、名誉权等人格权,享有亲属权、监护权、荣誉权、制造者身份权等身份权。法律禁止溺、弃、残害女婴;禁止歧视、虐待生女婴的妇女和不育妇女;禁止用迷信暴力手段残害妇女;禁止虐待、遗弃老年
妇女;禁止拐卖、绑架妇女;禁止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妇女卖淫。
——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婚姻家庭权利。法律规定,妇女享有平等的结婚和离婚自由权,在夫妻关系中男女平等。妇女有独立的姓名权,有参加社会生产和社会活动的自由。在离婚问题上妇女受到特殊保护。
中国法律在明确规定妇女的各种具体权益的同时,强化国家机关在保障妇女权益方面的职责,明确妇联等妇女组织在诉讼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全面确定了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机制。在《妇女权益保障法》的54条规定中,有75%的条文详细列举了侵权行为的后果和法律责任,为执法工? 魈峁┝丝晒┎僮鞯姆梢谰荨? 中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还较为落后,因此妇女法律权利的某些规定和保障机制也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中国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体系将会不断完善。

三、在经济领域中的平等权利与重要作用
妇女经济地位的提高,是实现男女平等最重要的基础。中国政府为改善和提高妇女的经济地位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中国妇女成为社会发展的伟大力量,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新中国成立以来,妇女就业人数不断增加。目前,中国女性从业人员已占社会总从业人员的44%左右,高于世界34.5%的比例;1992年女性从业人口占女性15岁以上人口的72.33%;农村妇女劳动力约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一半,城镇女职工人数已由19
49年的60万人增加到5600万人,占全国职工总数的比例也由7.5%提高到38%。妇女就业领域十分广泛。在国民经济12个行业中,女职工达100万人以上的行业就占9个,包括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卫生、教育以及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等。妇女就业层次有了较大提高。1992? 辏诳蒲а芯亢妥酆霞际醴袷乱怠⒌痴睾蜕缁嵬盘逡狄约敖鹑诒O找抵校肮ひ逊直鹫荚谝等耸?4.4%、21.6%和37.3%。中国妇女尽管在就业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主要是一些单位不愿接收女性,造成女性就业难等。中国政府正积极采取措施促
进这些问题的解决。
男女同工同酬原则已基本得到实行。在中国,同一行业、同一工种中技术熟练程度相同的劳动者,都可以获得同等报酬。但是,由于目前男女职工文化业务素质和职业构成的差异,男女实际收入尚有一定差距。据1990年调查,城市男女职工平均月收入分别为193.15元和149.60元,女性
的平均收入是男性的77.4%;农村男女年平均收入分别为1518元和1235元,女性年均收入是男性的81.4%。此外,农村妇女年均收入在一万元以上的人数占女性总数的1.2%,男性的这一比例也是1.2%。这表明,在农村先富起来的人群中,男女收入差距已不明显。
中国政府对女职工采取了全面的劳动保护措施。据调查,城市女职工中85.3%的生育妇女都享有三个月的带薪产假,有些单位的女职工还享有半年的带薪产假;对处于孕期和哺乳期的女职工减少其工作量和工作时间;女职工比较多的国有企业大都建立了女职工卫生室、孕妇休息室、哺? 槭摇⑼卸⒂锥暗壬枋? 随着中国妇女经济地位的提高,她们在经济领域中发挥的作用也愈来愈大。
70年代末开始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大解放了妇女劳动力,妇女成为振兴和发展农村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在农、林、牧、渔、水利业劳动者中,女性劳力占半数以上;产棉区的棉田管理大部分由妇女承担。在1400万农村商业服务业个体从业人员中,女性约占三分之一。在商品
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从商农民中妇女约占二分之一。在农业生产总值中,农村妇女创造的产值占50%至60%。
中国农村妇女是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者。目前,中国农村有一亿多乡镇企业劳动者,其中女性约有4000万人。在食品、服装、编织、玩具、电子产品、传统工艺和服务等行业的乡镇企业中,女性从业人数更多,创造的产值占总产值的65%左右。女职工占主体的纺织、丝绸、茶叶、? 嘀⒋绦濉⑼婢叩刃幸档南缯蚱笠凳侵泄隹诖椿阕疃嗟钠笠怠T谙缯蚱笠抵校簧倥缘H瘟似笠盗斓贾拔瘛H缃铡⒐愣不铡⒏=ā⒑幽系仁〉南缯蚱笠抵校饔性?000—3000名的女厂长、女经理,并各有数万人成为车间和班组的生产技术骨干。
中国妇女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伟大作用获得了某些国际组织的赞扬。山东省龙口市的农村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粮农组织选定的农村妇女问题国际监测点。这里的农村妇女不仅担负着40%至60%的农田作业量,而且在纺织、服装、刺绣等乡镇企业中担负着74%的生产任务。她们制作的刺? 骞ひ掌访磕昕沙隹诖椿阍?50万美元。近几年,来这里考察的20多个国家的100多名专家一致认为,龙口农村妇女发挥着与男性同等重要的作用。
在城市,广大妇女为推动经济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82—1990年,在金融、文教、广播电视、卫生、体育、社会福利、商饮供储、机关团体等行业中女职工人数增长速度分别超过男性21至78个百分点。1993年,全国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中,女性的比例达36.8%。女职工? 够斡肫笠档墓芾恚俳笠档姆⒄瓜准葡撞摺>莸鞑椋錾挛鳌⒔盏仁〉呐肮そ昴诰吞岢龊侠砘ㄒ?87万条,创经济效益21亿元。
与此同时,一大批女厂长、女经理在经济改革与开放的浪潮中脱颖而出。她们积极参与竞争,勇于迎接挑战,在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1992年,辽宁省28个改革试点企业中有97名女职工通过激烈的竞争由一般职工成为企业的管理者和领导者。1988年和1992年共有10
7名女厂长、女经理当选全国优秀女企业家。
建国四十多年来,中国妇女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她们在经济建设中的历史功绩和伟大作用赢得了社会的称颂。1949—1988年,全国有2485.8万人获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1978—1992年,有572名杰出的女性获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有20152名优秀女性获全
国“三八”红旗手光荣称号。1988—1993年,有936名女性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四、广泛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
在中国,妇女全面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为中国的民主和法制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妇女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占有重要的位置。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共有女代表147人,占代表总数的12%;到1993年召开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女代表已增至626人,占代表总数的21.0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构。一? 烊舜笥?名女常委,占常委总数的5%,到八届全国人大时已有19名女常委,占常委总数的12.3%。1954年到1993年,先后有宋庆龄、何香凝、蔡畅、陈慕华等8位妇女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人大女代表在立法以及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她们尤其关注教育卫生、生态环境、妇女儿童和残疾人权益的保护、社会治安和社会风气等问题,积极提出立法和政策建议,努力促进这些方面的进步与发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一些法律的制定就是在女代表的提议和
参与下实现的。
中国妇女积极参加政治协商会议活动。1993年召开的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的委员中,有女委员283人、女常委29人,分别占委员和常委总数的13.52%和9.2%。参加政协的女委员都是社会各界的优秀人士,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她们从不同角度对国家大事和政府工作提出意见,进行协商,? ⒒用裰骷喽阶饔谩5擞背⒖悼饲濉⑶⒌?位女性曾分别担任过全国政协主席、副主席。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中,目前已有女党员700多万人,占党员总数的14%。许多优秀妇女担任了党内各级领导职务。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中有24名女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中共中央各部正副部长有6位女性。在中国的八? 雒裰鞯撑芍校薪?1万名女党员,有的党派女党员占41%。八个民主党派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女性有203人,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学者和社会活动家雷洁琼女士,即是中国民主促进会的主席。
参加政府工作是中国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重要途径。建国以来,曾有一位女性担任过国家副主席、名誉主席,有两位女性担任过国务院副总理,两位女性担任过国务委员。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不但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且为妇女参政进一步创造了条件。1993年,国
家机关工作人员中妇女已占32.44%。1994年国务院各部委有女正副部长16名,全国有女省长、副省长18名。在全国517个城市中,有300多名女性当选为正副市长。
中国妇女是加强法制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力量。在司法机构中有一大批女法官、女检察官、女律师。1992年,全国有女法官21012名,女律师4512名。
广大妇女关心国家大事,关心政府工作,积极参政议政。自1953年第一次基层人民代表选举开始,历次换届中妇女参选比例都在90%以上,1984年以来则高达95%。妇女除经常通过各种群众组织反映意愿和要求外,还用信访方式就政府工作和社会问题向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并通过
新闻媒介表达对各种问题的看法。
各级妇女联合会代表各族各界妇女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这是中国妇女参与政治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中国,妇联组织能够代表妇女参与人大和政府制定涉及妇女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工作,并监督法律法规的实施。妇联组织可以建议政府有关部门下发关于解决妇
女问题的政策性文件,也可以向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推荐女干部。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把妇女参政作为中国民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改善女干部成长的外部环境,提高妇女参政比例,确保妇女真正享有宪法赋予的政治权利,党和政府多次专门就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发出文件,召开会议,做出一系列规定。目前,全国已有23个省(自治区、直? 绞?、244个地(市、州、盟)、2106个县(旗、区)的党政领导班子中有了女性领导人。为促进民族平等、团结、进步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政府特别重视培养少数民族女干部,建立少数民族学校,举办少数民族妇女干部培训班,选送少数民族妇女进修学习,促进少数民族女干部的迅速成长。? ?992年,全国已有少数民族女干部60.76万人,占全国少数民族干部总数的26.6%;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有少数民族女代表106人,占女代表总数的17%,而且有三位少数民族妇女当选为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少数民族女干部已成为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骨? 闪α俊?
中国政府正在制定《中国妇女发展规划》,以进一步推动妇女参政和全面参与发展。

五、在社会生活领域中充分发展
旧中国,广大妇女被排斥在社会生活之外。新中国,妇女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特别是在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等领域,获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
中国政府大力发展妇女教育事业。在正规教育中,国家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女性入学率、在学率和升学率。在部分边远、贫困和少数民族地区,采取办女童班、办女校、实行免费上学等办法,努力消除女性受教育的障碍。1992年,中国7—11周岁女儿童入学率由建国前的不足20%提高到
96.2%;中学生、大学生及研究生中的女性比例分别达到43.1%、33.7%和24.8%,在大学工科毕业生中女性也达到27%。自1982年恢复学位制到1993年,中国已有1149名女性获得了博士学位,占博士总数的9.4%。中国政府还特别注意发展妇女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扫盲教育。目前,全国? 呀⒘?679所女子中等职业学校和3所女子职业大学,开设了60多个适合妇女的专业,有1300多万妇女在成人高校学习。建国四十多年来,累计扫除女性文盲11亿人,使女性文盲比例从1949年的90%下降到1993年的32%。
中国妇女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992年,各级各类学校中女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为30%至44.5%。北京大学是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在近3000名教师中,约三分之一是女性,其中有19位博士生导师、68位教授、300多位副教授。全国有20多位女性担任了大学的校长、副? 3ぁ?990年全国评选出的5万名特级教师中,女教师占70%。1993年,全国共表彰、奖励“全国教育系统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5971人,其中女性1702人,占总数的28.5%;评选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592人,其中女性150人,占总数的25.3%。
中国政府重视对女科技人员的培养,致力于改善她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鼓励和扶持她们进行科学研究。不少妇女跨进了高能物理、遗传工程、微电子技术、卫星发射等尖端科学技术领域,与男科学家一道取得了突破性成果。1993年,中国已有女科技人员809.7万人,占科技人员总数? ?5%。在中国科学院,女性担任研究室主任的有186人,占11.9%;任课题组长的有514人,占14.8%。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科学家中,女性占40%以上;院级112个重点科研课题中,女课题负责人占47.3%。1993年,有29名妇女荣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占总数的5.4%。截止1
992年,有204名妇女成为国家级专家,占总数的5.7%。在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学者中,女性有11374人,约占总数的10%。中国妇女已成为科技界一支重要力量。
中国妇女的聪明才智在文化艺术领域得到充分的发挥。中国作家协会、电影家协会、美术家协会、民间文学研究会等12个全国性的文学艺术团体中,女会员十分活跃,比例最高的占41.8%。女性作家、表演艺术家、画家、导演和音乐家不断涌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坛上女作家群的? 鱿郑难Т醋鞔戳饲八从械姆比佟?980年至1988年在芭蕾舞、钢琴、小提琴、声乐等国际艺术比赛中,女性获奖者占中国获奖者的50%以上,其中女杂技演员获奖人数占70%以上。
中国政府积极创造条件使妇女与男子一样有参加各种体育训练和国际比赛的机会。女运动员在国际运动场上锐意进取,成绩辉煌。1985年到1993年,中国有国际级女运动健将404人,占中国国际级运动健将总数的51%。从新中国成立到1993年,中国运动员共获世界冠军775个,其中女子? 诰?60个,占总数的59%;中国运动员打破和超过世界纪录725次,其中女运动员458次,占总次数的63%。在1992年的第二十五届奥运会上,中国女运动员共夺得12枚金牌,占中国获金牌总数的四分之三。中国女运动员不畏艰苦、顽强拼搏的精神,体现了中华儿女的时代风貌。
在医疗卫生事业中,中国妇女做出了突出贡献。到1993年,中国已有妇幼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27万人,占全部医务人员总数的55%。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会主任委员的林巧稚,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生前长期从事妇产科的教学、科研和妇女常见病、多发病的
普查普治工作,是开拓中国现代妇产科学、弘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的杰出典型。改革开放十五年来,中国有382项医学科学技术成果获国家级奖励,其中由女性独立完成的占四分之一,女性参与完成的占50%以上。从1983年到目前,中国有15位女性获得国际护士最高荣誉奖章——南丁
格尔奖。
中国妇女在促进社会文明与道德进步、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遍布中国城镇的居民委员会,是群众性的自治组织,它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调解邻里纠纷。担任这一工作的绝大部分是妇女。她们耐心细致、尽心尽力地为街坊邻居排解矛盾,制止了大量可能激化为刑事案件的民间纠纷,促进了邻里之间的团结和睦。许多妇女主动配合政府做失足人员
的帮教工作。早在建国初期,就有不少热心社会公益的妇女利用节假日到监狱看望素不相识的罪犯,给他们写信,鼓励他们服刑期间好好改造,重新做人。近几年,参与这一活动的妇女越来越多,以妇女为主的帮教小组就有几万个。帮教小组不仅做失足青年的思想转化工作,还努力帮助刑
满释放人员解决就业和婚姻问题。中国是世界上刑事犯罪发案率和重新犯罪率最低的国家之一,这与妇女所起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中国妇女积极响应政府关于倡导文明科学进步生活方式的号召,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在众多的敬老院和社会福利院服务的大都是妇女,她们像照顾自己的亲人一样照顾年迈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在广大城市和乡村,还有许多妇女义务赡养孤寡老人和收养孤儿。一些城镇退休妇女也主
动承担起社区服务工作,兴办托儿所、快餐店、代销店,设立卫生监督岗等,受到社会欢迎。在许多地方,妇女自愿组织禁赌协会,挽救了一些因赌博而濒临破裂的家庭,促进了民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制约,中国妇女在参与社会生活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多数妇女受教育程度还较低,女童受教育的权利在部分农村特别是边远地区尚未得到充分保障。目前,政府和社会团体正在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六、婚姻家庭领域中的平等地位
新中国使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婚姻家庭制度成为了历史,以爱情为基础的自主婚姻和男女平等的家庭生活已成为当代中国婚姻家庭的主流。
中国妇女获得了婚姻自主权。旧中国,95%以上的婚姻是包办买卖婚姻。四十多年来,中国自主婚姻的程度已大大提高。据抽样调查,目前由男女双方自己决定或与父母共同商定的婚姻占74%,40岁以下的已婚妇女自主婚姻率为80%。妇女离婚和再婚的权利也得到了应有的保障。这不仅? 俳嘶橐鲋柿康奶岣吆图彝サ奈榷ǎ参彝ブ蟹蚱薰叵档钠降鹊於烁星榛 ? 独立的姓名权是中国妇女获得的一项重要人身权利。旧中国男性姓氏是家族传宗接代的标志,女性出嫁前大多没有正式名字,出嫁后随夫姓,子女则随父姓。新中国,夫妻有了平等的姓名权,子女随父姓的旧习俗也有了变化。在中国城市,子女随母姓的现象已为数不少。
中国妇女经济的自立促进了妇女家庭地位的改善。旧中国,绝大多数家庭由男人当家。在新中国,妇女通过劳动有了独立的经济收入。目前,中国妇女的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已由50年代的20%提高到40%,有的家庭特别是农村以妇女为主的专业户家庭,妇女收入的比例甚至高达60%? ?0%。经济的独立,使妇女赢得了对家庭经济和家庭重大事务的管理决策权。据抽样调查,在中国城乡,由夫妻共同决定家庭重大事务的家庭占58%以上,并且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中国妇女与男子一样获得了家庭财产的所有权和继承权。旧中国,家庭财产只能由男性占有和继承,寡妇再嫁不得带走财产,出嫁的女儿也不能继承父母遗产。现在的绝大多数家庭,夫妻同是家庭财产的所有者,平等地支配和使用家庭财产。夫妻相互继承遗产和子女平等继承父母遗产
的权利普遍得到了保障。
中国家庭的人际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以夫权和家长制为代表的传统家庭关系已逐步被平等、民主、和睦的现代家庭关系所代替。在中国城乡家庭中,夫妻之间、公婆与儿媳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妻子受丈夫虐待、儿媳受公婆虐待的现象已为社会所不容。妇女的人格、学习、劳动权
利以及理想、追求,普遍受到了丈夫和其他家人的尊重。过去,家务劳动全部由妻子承担;现在,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家务劳动的家庭,已占中国家庭的绝大多数。夫妻在事业上相互支持,在生活上相互帮助,出现了许许多多互敬互爱、携手共进的好家庭。
中国现有2.67亿个家庭,每年约有1000万对新婚夫妇组成新家庭。中国政府一贯主张保护婚姻家庭,强调夫妻平等,倡导家庭和睦、尊老爱幼的中华民族传统。目前,中国的离婚率为1.54‰。由于中国家庭基本稳定,使家庭安排生活、教养子女、赡养老人的多方面职能充分体现,中国
多数老年人得到子女和社会的照料与扶助。
中国政府重视家庭建设,把家庭的稳定与进步作为促进社会稳定与进步的基础。各级政府把家庭文化建设纳入本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许多地方建立了敬老协会、道德协会、红白理事会等,有效地改进了家风、村风。多年来在中国城乡兴起的创建
文明家庭、美好家庭活动和各类家庭文化建设活动,对提高家庭成员整体素质,促进家庭民主、夫妻和谐和家庭人际关系的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国政府大力发展各种社会福利事业,努力推进家务劳动社会化的进程。国家重视并支持地方开展社区服务,兴办了大批便民利民的服务网点,大力发展食品、蔬菜、商业、煤气、轻工业品等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产业。目前,多种形式、多种项目的家务劳动服务设施,正在中国城乡迅速
发展。全国各级各类托儿所、幼儿园有近45万所,入园入托率城市达70%,农村达32%。方便食品、家用电器等已逐步进入家庭。就业妇女的家务劳动时间普遍降低。城市职业妇女家务劳动日均3.75小时,已接近发达国家妇女家务劳动的平均时间。
中国妇女的生育自主权得到了应有的保障。旧中国,妇女是生育的工具,因不育或没有生男孩而被公婆歧视、被丈夫遗弃的现象比较普遍。新中国,妇女成了生育的主人,可以同丈夫平等地商议决定生与不生。历史上曾深受早婚和多子女拖累之苦的中国妇女,对国家实行的计划生育政
策表现了极大的热情,绝大多数人自愿晚婚晚育,少生优育。目前,中国已婚妇女的避孕率达83%,有的地区达90%以上。1992年中国人口出生率为18.2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6‰,比1970年分别下降了45.4%和55%,总和生育率也由1970年的5.81降至2.0左右。
中国妇女的生育健康受到国家的保护。旧中国没有专门的妇幼保健院,因孕产期病或其他妇女病丧失生命的妇女不计其数。新中国十分重视并积极发展妇幼保健事业。各级政府都设有妇幼卫生管理职能部门,城乡逐级建立了妇幼保健院所。到1992年底,中国已有妇幼保健院346所,妇? 妆=∷?841所,儿童医院34所,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国城乡的妇幼保健网。目前,城市98%和农村70%的孕产妇能获得产前检查,全国新法接生率达84.1%。与建国初期相比,孕产妇死亡率由1500/10万下降到94.7/10万,婴儿死亡率由200‰下降到31.42‰。一些威胁妇女健康的常见病、多发
病得到了有效防治,每年接受预防性普查的妇女近4000万人。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卫生和医护条件差、妇女患病率高的状况,国家特别重视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妇女保健事业,大力普及新法接生、妇幼保健、多发病防治和生活卫生常识,积极开展对民族地区妇幼保健医护人员和接生员的培训

工作。各级政府还经常组织医学专家、医务人员到农牧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进行巡回医疗。为保障少数民族妇女的健康,国家对西藏等地区的妇女普遍实行免费医疗。目前,中国妇女的平均预期寿命已由旧中国的36.7岁提高到72岁,与中国男性相比高出3岁,比联合国提出的2000年世界妇? 骄て谑倜?5岁的目标高出7岁。
由于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在中国农村特别是比较偏僻落后的农村,还残存着少数包办买卖婚姻的陋习,溺弃女婴、拐卖妇女的案件也时有发生。中国政府非常重视这些问题,大力宣传男女平等的思想,教育妇女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严厉打击各种
残害妇女的违法犯罪活动,保障妇女的正当权益不受侵犯。

七、中国妇女权益的组织保障
在中国,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城乡基层群众性组织,从自己的工作职能和任务出发,依法维护和保障妇女权益。
中国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制定和修改有关保护妇女权益的法律、法规,监督有关法律的实施及政府保障妇女权益方面的工作。为切实保障妇女儿童权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内务司法委员会及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成立了妇女儿童专门小组,负责办理有关事
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各级委员会对有关妇女权益保障的立法及其实施情况进行民主监督、政治协商,就有关妇女的重大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意见和建议。全国政协及部分省、市政协还设立了妇女青年委员会。
中国的各级人民政府及政府各部门负责制定和修改有关的行政法规,发布有关决定和命令,把发展妇女事业纳入社会发展计划,采取行政措施,领导和管理妇女权益保障工作。各级司法机关按照法律程序,审理和判决各类案件,打击侵犯妇女权益的犯罪分子,保障有关法律的执行。为
更好地协调和推动政府各部门做好妇女权益的保障工作,国务院成立了由16个部委和4个群众组织的负责人组成的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台湾省除外)一级政府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
中国5800多个群众性的妇女组织经常向政府反映广大妇女的意见和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它们是维护妇女权益的重要力量。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是其中最大的组织,该会由中国各族各界妇女联合组织而成,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群众性,拥有健全的工作网络,其基层组织遍
布城市的街道和农村的乡村。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以代表和维护广大妇女利益为基本宗旨,致力于促进男女平等,提高妇女地位。妇联以其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了社会的好评和广大妇女的信赖,许多其他全国性的、地区性的或行业性的妇女组织(如女职工委员会、女科技工作者联谊会、基? 浇膛嗄昊嵋约芭笠导摇⑴こ淌Α⑴挛殴ぷ髡摺⑴ü佟⑴墒Α⑴骷摇⑴榉业雀髦中幸档母九岬?大多以团体会员的形式,加入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由于各级妇联在团结妇女参与社会发展和维护妇女权益方面的努力与政府的目标一致,妇联的工作也得到了各级政府的
积极支持和鼓励。中国的八个民主党派均设立了妇委会,它们在维护妇女权益方面做了切实有效的工作。
各类宣传媒介、研究机构为保障妇女权益,促进妇女的进步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配合作用。中国的报刊、广播、电视等传媒注重宣传国家有关维护妇女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文明进步的妇女观,增进全社会对妇女权利、作用的认识。各种妇女群众组织创办了不少妇女报纸刊物,仅各级妇
女联合会就有报刊47家。一些综合性的报纸和电台、电视台也辟有妇女专栏,向全社会进行妇女问题的宣传。中国还成立了一些全国性、地方性的妇女问题研究机构,它们的研究成果也促进了保障妇女权益的工作。
上述这些组织机构相互配合、协调,在消除对妇女的歧视,维护男女平等,提高妇女素质,促进妇女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就是在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及群众团体的共同努力下颁布实施的。该法由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首先倡议,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妇女大会的代表提出议案、提案和建议,得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重视和采纳,并委托全国妇联、民政部和中
华全国总工会承担起草任务。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和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积极参与了起草工作。该法颁布后,上述各机构还就这部法律的普及和实施,开展了调查和宣传活动。
针对近年来有的地区重新出现的拐卖妇女儿童及卖淫嫖娼的犯罪活动,1989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坚决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的通知》;1991年全国人大根据有关党派、团体的建议,又制定了《严惩卖淫嫖娼的决定》和《严惩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的犯罪分子的决定》。有关部门
连续召开了三次工作会议,加强了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使上述犯罪活动得到了遏制。1992年中国拐卖人口的案件立案数比1991年下降了35.2%,1993年又比1992年下降了9%。
提高妇女素质是保障妇女权益的一项基础性和战略性工作。1989年以来,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联合十几个政府部门,在全国农村各族妇女中开展了“学文化、学技术,比成绩、比贡献”的“双学双比”竞赛活动,在城镇开展了“做‘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自
’(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女性,为‘八五’计划建功”的“巾帼建功”活动。到1993年底,全国有1.2亿农村妇女参加“双学双比”活动,其中9000万人接受了各种实用技术培训,1000万妇女在双学中脱盲;51万妇女获得了农民技术员职称;在老少边穷地区,举办了扶贫培训班250期,
建立扶贫联系点4500个,联系点的贫困户中80%解决了温饱问题。有3776万城镇妇女参加了“巾帼建功”活动,4672人被评为省级以上“巾帼建功标兵”,15132人获省级以上女能手称号。中国妇女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口号及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
的90年代中国妇女发展的十项目标,在妇女中和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亿万妇女在“四自”口号和十项目标的鼓舞和激励下,正在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与进步。

八、积极参与国际妇女活动
中国承认和尊重《联合国宪章》中关于男女平等的原则,赞赏和支持联合国作出的提高妇女地位、实现男女平等的努力。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系统妇女领域的活动,遵照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妇女的友好交往与合作,为在全世界实现男女平等、妇女参与社会发
展、维护世界和平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1971年10月,联合国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之后,中国积极参与了联合国系统妇女领域的活动。
中国在联合国系统的有关妇女机构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中国自1974年以来先后五次当选为联合国妇女地位委员会成员国。中国代表在妇地会的会议上,以不同的形式向各国代表阐述了中国妇女对于维护和平、参与发展、促进男女平等的主张,与各国妇女广泛交流提高妇女地位、发挥
妇女作用的经验和信息,增进了相互了解,发展了友好合作关系。1982年以来,中国专家连续四次被选为消除对妇女歧视委员会委员,并积极参与审议各国政府提交的报告,努力促进消除歧视妇女的现象。1985—1988年,中国当选为提高妇女地位国际研究训练所董事会董事,为开展妇女研
究和培训工作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中国是1980年首批签署《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的国家之一,并按规定及时提交了执行“公约”情况的报告。中国参与审议和制定了《到2000年提高妇女地位内罗毕前瞻性战略》,并结合本国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实现《内罗毕战
略》所规定的目标。中国政府一贯实行男女同工同酬政策,并于1990年正式批准了国际劳工组织的《男女工人同工同酬公约》。
中国支持并参与“国际妇女年”和“联合国妇女十年”的活动。中国政府曾派代表团出席在墨西哥城、哥本哈根和内罗毕举行的三次世界妇女大会,并出席了五次国际筹备会和两次区域性筹备会议。在会上, 中国代表充分肯定“联合国妇女十年”的活动,并就制定未来提高妇女地位? 恼铰院鸵恍┲卮蟮墓饰侍獠隽酥泄牧⒊『凸鄣悖未蠡岬某晒ψ鞒隽嘶毕住V泄母九橹纱聿渭恿擞肴未蠡嵬本傩械姆钦橹厶车幕疃V泄群笫叽尾渭恿瞎低尘侔斓闹荚谑迪指九昴勘甑呐嘌蛋嗪脱刑只幔牖岣鞴涣髁司椋鼋擞岩辍
? 中国妇女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妇女组织及妇女人士的交往。目前,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已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80个政府和民间妇女、儿童组织机构,建立了友好联系。近年来,接待各国和地区的来宾已突破万人。来访的宾客有总统夫人、政府女部长、女议员、女企业家、女专家
学者、妇女儿童组织负责人及其工作者。十五年来,中国共派280批妇女代表团出访。中国妇女的朋友遍天下。
中国认为,虽然各个国家的历史和现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相异,但是在妇女问题上都面临一些共同课题,存在某些相似的情况或困难。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妇女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共同提高。近几年来,中国妇女界先后与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的妇女组织举办妇女问题研讨会,就
妇女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
中国积极开展妇女方面的国际合作项目。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发展中心和联合国大学的要求,中国多次承担了关于中国妇女问题的研究项目,提交的报告被广泛散发,受到普遍好评。十多年来,全国妇联陆续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妇女发展基金、联合国大学、加拿大国际
发展署及一些国家的官方和民间援助机构合作,开展合作项目700余个,培训30多万人,执行合作项目范围遍及中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内容涉及农村妇女扫盲和实用技术培训,城市待业女青年的培训,学前教育师资培训和普及妇幼卫生、家庭教育知识等。合作项目所取得的成果受? 礁鞣降某圃蓿渲小鞍镏嗄昃鸵迪钅俊比倩窳瞎九⒄够鹛乇鸾薄V谢九匣岜挥屎献飨钅康睦硐牖锇椤? 中国一贯支持发展中国家为促进妇女参与经济发展所作的努力。1980年以来,中国共向50个国家的妇女儿童组织提供了101批实物援助,主要有缝纫机、绣花机、文化体育用品、服装玩具等,为受援国培训待业女青年和开展妇女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帮助。近年来,根据某些发展中国家经? 梅⒄沟男枰鸵螅泄直鹋刹萋楸唷⒂衩灼け嗪痛绦寮际跣∽楦澳1瓤恕⒛鞲纭⒚锴笏埂⑽诟纱锖投蚬隙喽裙诩际酰镏嘌档钡馗九艿降钡卣腿嗣竦暮闷馈? 中国在广泛参加国际妇女双边和多边活动中,始终坚持联合国提出的平等、发展与和平的主题。
中国一贯主张男女平等。中国认为,男女权利的平等,不仅关系到妇女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人类智慧能否得到全面发挥,社会生产力能否得到充分解放。平等是保证妇女充分参与发展的重要条件。1985年3月,在审评联合国妇女十年成就世界会议第三届筹备会上,中国代表指出:? 笆迪帜信降龋馐歉九硕て谝岳捶芏返哪勘辏九暝谄降攘⒎ㄖ贫ǚ矫妫辛讼灾梗鲇辛⒎ㄌ跷模购懿还弧颐侨衔铰灾杏ψ胖厍康髟诠省⑶颉⒐腋骷吨贫ㄐ卸胧├词迪质率瞪系钠降龋鞴头钦橹ξ九峁┓勺裳镏九嬲锌
赡茉擞梅晌淦魑ぷ约旱暮戏ㄈɡ!毕衷谑澜缟弦恍┕以谡巍⒕谩⑸缁帷⒓彝ヒ约爸肿宸矫嫒匀徊煌潭鹊卮嬖谧哦愿九钠缡樱虼耍蠓鹊厮醵谭捎胧率瞪掀降鹊牟罹嗳允枪噬缁岷透鞴徊脚Φ闹匾勘辍? 中国认为,实现男女平等,关键是让妇女平等地参与发展。妇女是人类发展中的一支伟大力量,没有妇女的参与,发展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目前,妇女充分参与发展的障碍还很多,除了要制定有关法律、法规,保障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参与发展的权利之外,尤其要大力发展妇女教育
,培养妇女人才,提高妇女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管理能力。广大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束缚,大多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科学技术落后,严重妨碍了妇女参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妇女社会地位低下。为此,必须彻底改变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发展双边和
多边的经济技术合作,使世界各国妇女,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妇女充分参与社会的发展,进而实现男女平等。
中国认为,妇女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力量。和平关系到世界的前途,关系到各国人民特别是妇女的命运。没有和平就谈不上发展,谈不上男女平等。然而,当今世界上,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干涉内政、侵犯主权、武装侵略和占领他国领土等违背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准则的行径仍然
存在,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从未停止。中国坚决支持各国人民和妇女反对外来侵略和干涉,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促进妇女发展所作出的努力。中国主张,世界上所有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强弱,应该一律平等,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睦相处,各国的事务应由各国人
民自己解决,世界的事应由各国协商解决。多年来,中国妇女为维护世界和平,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霸权主义、一切形式的种族主义、法西斯主义、各种形式的恐怖主义等,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中国积极承办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努力当好东道主。自联合国接受中国政府的邀请,决定于1995年9月在北京举行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以来,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做好大会的筹备工作。1992年8月,国务院成立了由国家有关部委、北京市政府和群众团体等30个单位的负责人组成的第四次
世界妇女大会中国组织委员会,全面负责大会的筹备工作。以国务委员彭佩云为主席的组委会强调,要将迎接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的过程作为进一步推动中国妇女全面参与发展、实现平等权益的过程。1993年3月,中国总理李鹏在全国人大八届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办好199

5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这是中国政府向全国人民进行的动员,也是向国际社会做出的庄严保证。目前,中国政府正认真履行东道国应承担的义务,积极与联合国机构、各国政府和有关非政府组织加强联系、密切合作,为大会的顺利召开竭尽全力,为推动全世界妇女的进? 阶鞒龉毕住?


1994年6月1日

东莞市自然生态保护区管理暂行规定

广东省东莞市建委 市规划局


东莞市自然生态保护区管理暂行规定  

  第一条 为保护我市自然生态环境,提高市民的生活质素,改善我市投资环境,增创发展新优势,加强对自然生态保护区的保护、开发和管理,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的自然生态保护区,主要是指:市农业新技术综合开发区、同沙林场、黄旗林场、虎英郊野公园、榴花塔控制区、水濂山水库、市人民公园(红线规划范围由市规划局制定)。

  第三条 保护区实行谁管辖谁负责管理的原则,具体划分为:

  (一)市农业新技术综合开发区由市农委负责;

  (二)同沙林场由市林业局负责;

  (三)黄旗林场、虎英郊野公园、榴花塔控制区由附城区负责;

  (四)水濂山水库由篁村区负责;

  (五)市人民公园由城区负责。

  市规划部门在规划、功能设置等方面应给予业务指导,辖区内涉及多家部门及插花地等情况的要加强协调,互相配合,共同把保护区保护、管理好。

  第四条 保护区的功能设置,要体现如下几方面:一是保护自然生态,二是美化、绿化、净化城市,三是为市民提供休闲渡假的场所。不同保护区的功能要有自己的特点,主题鲜明,各有侧重。

  保护区的功能设置方案由市建委、规划局与各保护区的主管部门共同研究,聘请专家进行可行性论证,并报市政府审批后实施。

  第五条 保护区的开发必须经市政府批准,符合市区总体规划和城市的功能设置要求。

  第六条 在护区范围内,不准转让土地;不准办工业项目,更不准办污染项目;不准开发石场;不准乱建山坟,已建的要限期全部搬迁;不准私人建房和搞房地产项目;不准设立各种会所、协会等机构,已设立的应限期逐步迁出。

  第七条 保护区开发涉及的有关单位,必须服从社会的整体利益,单位的困难可采取政府、部门、社会共同帮助的办法解决。

  第八条 保护区周边不准乱堆放和填埋、焚烧垃圾,不得将废水、废气排人保护区。

  第九条 保护区的开发由市建委、市规划局代表市政府行使监督职权。

  第十条 本规定自1998年5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