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鞍山市会计工作若干规定

时间:2024-07-07 05:02:52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107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鞍山市会计工作若干规定

辽宁省鞍山市财政局


鞍山市会计工作若干规定(第77号 )

1998-3-30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会计工作,保障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发挥会计工作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加强经济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中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下简称《会计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含私营企业)、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农村经济组织和其他组织(以下统称各单位)办理会计事务,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 各单位应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维护会计工作秩序,执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第四条 各单位领导人领导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和其他人员执行《会计法》和本规定,保证会计资料合发、真实、准确、完整。

第五条 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依法行使职权的会计人员进行刁难或打击报复。

第六条 各单位、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对忠于职守,认真执行会计法律、法规,在会计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和单位领导人,应当予以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会计管理部门

第七条 会计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鞍山市财政局管理鞍山地区的会计工作,各县(市)、区财政局管理本辖区的会计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以下统称主管部门)协助财政部门,管理本系统的会计工作。

第八条 各级财政部门的会计管理工作机构的职责是:
(一) 组织贯彻实施会计法律、法规,参与起草或者制定本辖区会计工作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二) 监督、检查和指导各单位的会计工作;
(三) 管理会计电算化工作;
(四) 负责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评审以及会计人员业务培训方面的有关工作。
(五) 负责会计证的管理;
(六) 参与打击报复会计人员案件的调查和处理;
(七) 其他有关的会计管理工作。

第三章 会计核算

第九条 下列事项应当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
(一) 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
(二) 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
(三) 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
(四) 资本、基金的增减和经费的收支;
(五) 收入、费用、成本的计算;
(六) 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
(七) 其他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事项。

第十条 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必须符合国家制定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和手段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帐簿或者报送虚假的会计报表。 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对使用的软件及其生成的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必须设置会计科目符合国务院、省、市财政部门的规定。

第十一条 办理本规定第九条会计事项,必须填制或者取得合法的原始凭证,连同有关文件资料一并及时送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进行审核,并由其根据经过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编制记帐凭证。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填制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发票、收据等原始凭证。会计业务发生后,经办人必须及时索取有关原始凭据。

第十二条 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制定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设计会计科目和会计帐簿。
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应当根据经过审核的原始凭证、记帐凭证,以及;国家制定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有关规定记帐;使用财政部门统一规定和印制的凭证、帐簿和对外报表。

第十三条 各单位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

第十四条 各单位的开支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范围和标准。
企业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成本核算办法计算成本。不得以估计成本、定额成本、计划(预算)成本代替实际成本或者任意调整成本。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要按照国家规定的支出范围列支,不得以拨代支,虚列支出和擅自扩大开支标准。

第十五条 各单位必须建立健全财产清查制度。在编制年度会计报表前,应当对全部资产进行清查。清查中发现盘盈盘亏、报废、削价损失等情况,应当及时查明原因,并按照国家、省、市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六条 各单位必须按照国家制定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规定,根据帐簿记录编制会计报表,并按期报送财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 会计报表应当由单位领导人和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签名或者盖章。设置总会计师的单位还应当由总会计师签名或者盖章。

第十七条 各单位必须建立会计档案。会计档案的建立和管理,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同时要制定适合本单位需要的档案管理办法,严格档案管理,实行借阅批准登记制度。

第四章 会计监督

第十八条 财政、审计、税务和各单位的主管部门依据国家、省有关规定和本规定对各单位会计工作实施监督和指导。

第十九条 鞍山市财政部门接受省财政部门的委托依法对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监督和指导。

第二十条 社会中介机构接受委托对指定单位实施监督检查,委托单位要对接受委托的中介机构的监督质量进行检查,未按质量要求实施监督的,要取消接受委托资格,并通报财政部门按《注册会计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一条 各单位要根据会计法律、法规,结合各自实际,制定符合本单位需要的内部会计核算制度。

第二十二条 各单位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必须对本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会计监督,并对监督的内容负责。

第二十三条 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违法、虚假的原始凭证不予受理;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并要求更正、补充。

第二十四条 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违法的收支不予办理。 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认为是违法的收支,应当制止和纠正;制止和纠正无效的,应当向单位领导人提出书面意见,要求处理。单位领导人应当自接到局面意见之日起10日内作出书面决定,并对该决定承担责任。 对严惩损害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的违法收支,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应当向主管部门(单位)或者财政、审计、税务机关报告,接到报告的机关应当自接到报告之日起15日内作出处理。

第二十五条 各单位必须接受财政、审计、税务机关的监督和检查,如实提供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

第二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指使、胁迫会计人员篡改会计凭证、会计帐簿或者报送虚假的会计报表。

第五章 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

第二十七条 各单位根据会计业务的需要设置会计机构,或者在有关机构中设置专职会计人员,并指定会计主管人员。不具备设置会计机构或者会计人员条件的,可以委托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批准成立的代理记帐机构代理记帐

第二十八条 会计机构应当建立会计岗位责任制度和内部稽核制度。支票、财务专用章、名章必须由两名以上会计人员分别经营,不得由出纳人员一人经管。

第二十九条 出纳人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费用、债权、债务帐目的登记工作。出纳以外的会计人员不得经管现金、有价证券等票据。

第三十条 会计人员必须按照国家、省、市的有关规定取得会计证,未取得会计证的人员不得从事会计工作,不得参加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评审。 各单位在银行办理开户和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注册登记或者年检手续时,银行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查验其会计机构负责人或者会计主管人员和出纳人员的会计证。

第三十一条 会计人员应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规定参加会计业务及相关业务的学习和培训。各单位应当合理地安排在职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保证每人每年业务培训和学习时间不少于20天。

第三十二条 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以及主管部门的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必须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小型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的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必须具备助理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

第三十三条 会计人员从事会计电算化工作,必须取得财政部统一印制的会计电算化上岗证,否则不得上岗。

第三十四条 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享有下列权利:
(一) 监督、检查本单位所属部门和人员执行会计法律、法规的情况;
(二) 监督检查本部位所属部门的财务收支、资金周转和财产保管、收发、消耗等情况,制止和纠正违法的财务收支
(三) 参与拟定本单位经济计划、业务计划和筹资决策、投资决策;
(四) 参与拟定经济合同,负责定期检查和分析预算、财务计划的执行情况;
(五) 参与拟定本单位办理会计事务的工作制度;
(六)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三十五条 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 遵守会计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维护国家财政制度和财务会计制度,不得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
(二) 依照《会计法》、本规定和会计制度的规定办理会计事务,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
(三) 提供真实、准确、可靠的会计数据,如实反映单位的财务收支与经营状况;
(四) 按照规定办理应当缴纳的税金、国有资产收益和其他财政收入;
(五)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三十六条 国有大型、中型企业设置总会计师,非国有企业可以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总会计师,业务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可以设置总会计师。总会计师由具有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人员担任。

第三十七条 总会计师的任免、聘任或者解聘,依照有关规定执行。 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任免、聘任或解聘,报主管部门或有关部门审批,审批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备案。 其他会计人员的聘任或解聘,应征得本单位总会计师或者会计机构负责人同意,报单位的业务主管部门备案。 各单位不得任意调动或者撤换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和其他会计人员。

第三十八条 单位领导人不得兼任出纳工作,各单位(不含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任用会计人员应当实行回避制度。单位领导人的直系亲属不得担任本单位的总会计师、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 单位领导人、总会计师、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营销部门负责人的直系亲属不得在本单位担任出纳工作。会计人员的直系亲属不得在同一会计机构从事会计工作。

第三十九条 会计人员工作调动或者离职,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职在30日内与接管人员办完交接手续。 单位被依法撤销、合并、分立,会计人员应当会同有关人员编制单位的资金、债权、债务以及其他财产的移交清册,向有关部门或者单位办理交接手续。 办理本条第一款和第二款规定的交接手续,必须执行法定的监交制度。

第四十条 会计人员因忠于职守、坚持原则受到单位开除、辞退或者调离会计工作岗位等错误处理的,有权向财政和有关部门申诉;经查证属实,所在单位应当从查实之日起30日内予以纠正;逾期不予纠正的,由财政部门建议其主管部门对单位的领导人或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章 责任

第四十一条 对违反会计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的单位,由各级财政部门或者有关行政部门给予批语教育,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

第四十二条 单位领导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必须限期改正,并可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 违反或者胁迫、授意他人违反《会计法》和本规定有关会计核算规定的;
(二) 对违法的收支无正当理由逾期不作出处理的;
(三) 任用未取得会计证人员担任会计工作;
(四) 对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任免,未按本规定第三十本条第二款规定办理的;
(五) 任用会计人员未按本规定第三十八条规定实行回避制度的;
(六) 错误处理会计人员逾期不纠正的;
(七) 阻挠、拒绝有关部门对本部位会计工作依法进行检查、监督的;
(八) 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编造、篡改会计数据、弄虚作假、损害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的;
(九) 其它违法违纪行为。

第四十三条 会计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并可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吊销会计证、吊销会计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证、调离会计岗位等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 违反《会计法》和本规定有关会计核算规定的;
(二) 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予以受理的;
(三) 对违法的收支予以办理的;
(四) 对违法的收支不制止、不纠正,又不向单位领导人提出局面意见或报告的;
(五) 对严惩损害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的违法收支不向业务主管部门或财政、审计、税务部门报告的;
(六) 未按本规定第三十九条规定办理交接手续的;
(七) 阻挠、拒绝有关部门对其工作依法进行检查、监督的;
(八) 其它违法违纪行为。

第四十四条 会计人员和其他人员伪造、变造、故意毁灭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或者伙同单位领导人利用虚假的会计资料偷税以及其他损害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行为的,由财政、审计、税务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四十五条 单位领导人和其他人员对依法履行职责的会计人员进行打击报复的,财政部门可以建议其所在单位、上级主管部门或行政监察机关,根据情节轻重予以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六条 对单位领导人或者会计人员给予行政处分,由有关行政部门和单位根据管理权限作出决定;对单位领导人或者会计人员处以罚款,由各级财政部门根据管理权限作出决定。

第四十七条 拒绝、阻碍各级财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由公安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八条 各级财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应当依法行使职权,对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索贿受贿,视情节轻重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行政监察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提请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九条 对本规定的行政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处理决定的,由作出行政处理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依法强制执行。

第七章 附则

第五十条 本规定由鞍山市财政局负责解释并组织实施。

第五十一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予以废止的1993年底以前发布的司法解释目录(第一批)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予以废止的1993年底以前发布的司法解释目录(第一批)
(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667次会议讨论通过)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共同盗窃犯罪案件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意见
发文日期、文号:1991年4月12日法(研)发〔1991〕11号
废止理由:已被1992年12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关于办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代替。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严厉打击偷渡犯罪活动的通知
发文日期、文号:1993年9月24日法发〔1993〕24号
废止理由:1994年3月5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已经通过并公布了《关于严惩组织、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犯罪的补充规定》,原依据刑法有关规定作出的上述司法解释不再适用。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因口头协议纠纷提起的诉讼管辖问题的批复
发文日期、文号:1990年3月16日
废止理由:1991年4月9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上述批复有关内容与之抵触或者重复,不再适用。
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无效经济合同引起的财产争议处理后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是否受理的批复
发文日期、文号:1990年11月3日法(经)复〔1990〕16号
废止理由:已被1992年4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不服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确认经济合同无效及财产损失的处理决定的案件应属行政案件的复函》代替。
5、人民法院审理治安行政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
发文日期、文号:1986年10月24日法(研)发〔1986〕31号
废止理由:1989年4月4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已经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上述司法解释与之抵触,不再适用。
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适用土地管理法第十三条和森林法第十四条的批复
发文日期、文号:1987年7月31日法(经)复字〔1987〕28号
废止理由:1989年4月4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上述批复与之抵触,不再适用。
7、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铁路运输法院是否受理治安行政案件的批复
发文日期、文号:1987年9月11日法(研)复〔1987〕34号
废止理由:1989年4月4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已经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上述批复与之抵触,不再适用。
8、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治安行政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是否适用于审理其他行政案件的批复
发文日期、文号:1988年1月13日法(研)复〔1988〕9号
废止理由:1989年4月4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已经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上述批复与之抵触,不再适用。
9、最高人民法院在扣船规定出台前关于扣船程序的批复
发文日期、文号:1981年10月24日(81)法(交)字第3号
废止理由:已被1994年7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海事法院诉讼前扣押船舶的规定》代替。
10、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诉讼前扣押船舶的具体规定(1986年1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通过)
废止理由:已被1994年7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海事法院诉讼前扣押船舶的规定》代替。
1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强制变卖被扣押船舶清偿债务的具体规定
发文日期、文号:1987年8月29日法(经)发〔1987〕22号
废止理由:已被1994年7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海事法院拍卖被扣押船舶清偿债务的规定》代替。


私刑——法运行的实际状况

龙城飞将


  私人执法超出一定限度可能导致私刑滥用。私刑,即无惩罚权的人对他人非法施加惩罚。惩罚权可能来自法律,也可能源于习惯。
  法学领域的私刑指无审判权的组织或个人自行拘捕、监禁、审判他人,施以刑讯逼供,甚至残害其身体和生命的行为。按《牛津法律大辞典》解释,在美国,私刑指未经合法审判而由暴民或私人将其所指称的罪犯处死的刑罚,有时亦指刑讯或断肢的刑罚 。
  我国私刑古已有之。族长无异于奉行宗族法律(家法)的法官,为族法的执行者。有时族长甚至下令将犯过的族人处死。家族被认为政治、法律之基本单位,以家长或族长为每一单位之主权对国家负责。可以说家族是最初的司法机构,族长不能调解处理的纠纷,才由国家司法机构处理 。历代封建国家都或明或暗承认宗族法规,近代以来传统宗族制度逐渐衰落,但上一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宗族势力有复苏迹象,出现不少宗法组织施用私刑现象。
  (一)私人施加的私刑
  私人自行扣押他人,非法拘禁,甚至刑讯逼供,残害其身体和生命,构成私刑。私人施加私刑的情形不胜枚举,如复仇,讨债人对债务人非法拘禁或大打出手,村民群起为民除恶,甚至父母为除害大义灭亲等。但依现代法制,这种行为不合法,施刑者应承担法律责任。这种行为情节严重的可能触犯非法拘禁、故意伤害、甚至故意杀人等罪名。
  (二)组织施加的私刑
  组织施加的私刑,指宗族头面人物,以及乡村基层组织、治安联防组织、商场、企事业单位等组织的工作人员或治安人员自行扣押、拘禁他人,甚至刑讯逼供,残害其身体和生命的行为。许多准公权力机关也有动用私刑现象,在我国当前转轨时期,后一情形尤其严重。村干部、治安联防队员、国有企事业单位治安人员等履行职务时施加的私刑,可视为准公权力机关施加的私刑。
  在广大农村,村干部滥用私刑的现象比较普遍。电影《被告山杠爷》描述了山杠爷为了教训一个屡次打骂婆婆的媳妇,叫人抓她游村,后其跳河而死,公安机关逮捕山杠爷,后指控他非法拘禁。
据李昌平介绍,湖北监利某乡一农民欠队里190元,干部和打手让他还1800元,因无力偿还被关到“小黑屋”里活活冻死 。
  治安联防组织和商场保安人员滥用私刑时有发生,2001年9月北京惠新西街物美大商场内保人员怀疑某人偷口香糖,当场打死一名民工,打伤数人 。企业老板体罚员工、动用私刑的恶劣事件也常发生,如2001年韩资深圳宝洋厂对56名女工强行搜身案 。
  (三)公权力机关施加的私刑
  行使公权力的人也运用私刑,司法和其他公权力机关超越职权或滥用权力,如非法拘禁、非法搜查、刑讯逼供、暴力取证、体罚虐待被监管人员等。超越职权,指公权力机关采取的强制措施超越职权范围,如乡干部将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农民关押或游街,工商干部拘留无照经营的个体户。
  公权力机关施加的私刑以刑讯逼供最为典型,即侦查、司法人员对嫌疑人采用肉刑、变相肉刑或精神折磨等非法手段逼取口供的行为。长期以来,刑讯逼供视为通过司法发现事实真相的重要手段。“在拷问中,痛苦、较量和真理是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共同对受刑者的肉体起作用。通过拷问寻求事实真相当然是一种获得证据的途径,其目的在于获得最重要的证据——犯罪者的供认。 ”德国人赖德尔对死刑技术的描绘令人震惊,如放逐、石砸、落崖、架刑、绞刑、斩首、车刑、四马分尸、肢解、溺死、活埋、火刑、断台头、电椅、毒气室、枪毙等 。
  酷刑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直到现代,我们进入了社会主义民主共和国时代,酷刑仍未绝迹。
  先看文革中饱受酷刑折磨,最后含冤而死的张志新。1975年枪杀张志新之前“她被按在地上割气管。她呼喊挣扎,她痛苦至极,咬断了自己的舌头"。“在被割气管时张志新剧痛难忍,奋力呼喊,很快,就喊不出声音来了。这时,一个女管教员,听着,惨不忍闻,看着,惨不忍睹,惨叫一声,昏厥在地,随即被拖了出去”。“张志新冤案在当时是逐步展露的,一些极其残忍的法西斯细节,也是逐步由含糊到明确,慢慢披露的。在系列报道中,最后的报道最真实,最全面。如果后来不被有关方面要求结束张志新报道,是否还会透露更骇人听闻的秘密?”
  再看上一世纪70年代的1977年,李九莲在江西赣州被杀。先经万人公判大会侮辱:五花大绑,四人按跪,脚镣,黑牌,针药麻醉,竹筒塞入口中;后游街示众;行刑者先射腿令其下跪;曝尸荒野后又被看客割去乳房和阴部 。
  直到21世纪的2000年,山西岚县公安局干警居然还干出泯灭人性,藐视人权的举动:对维护正义上访的农民李绿松刑讯逼供,割他的舌头 。
  实践中刑讯逼供等私刑现象仍屡见不鲜。警察与监狱狱警动用私刑在我国情况严重,港澳台也时有报道 。检察机关动用私刑,原湖南省邵阳市西区区委书记刘路贤、副区长禹洪峰被屈打成招 。纪委等党政等其他公共机关亦施加私刑,浙江天台县纪委干部陈家跃等4人对中共台州市纪委采取“双规”措施的陈安稷非法拘禁45天后又活活打死 。甚至还有法官在诉讼过程中暴打当事人,重庆市长寿区法院双龙法庭法官陈跃宁因当事人一句脏话当庭铐打当事人 。
  现代法治禁止公权力机关施加私刑。1988年中国加入《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公约》,表明我国对禁止酷刑的决心。公约规定:
  “缔约国应采取有效的立法、行政、司法或其他措施,防止在其管辖的任何领土内出现酷刑的行为;任何特殊情况,不论是战争状态、战争威胁、国内政局动荡或其他社会紧急状态,均不得援引为施行酷刑的理由;上级官员或政府当局的命令不得援引为施行酷刑的理由”。
  “缔约国应保证将一切酷刑行为,包括施行酷刑的企图及任何人合谋或参与酷刑的行为,定为刑事罪行,并根据罪行的严重程度,规定适当的惩罚”。
  “缔约国应在其法律体制内确保酷刑受害者得到补偿,并享有获得公平和充分赔偿的强制执行权利,其中包括尽量使其完全复原”。
  “缔约国应确保在任何诉讼程序中,不得援引任何业经确定系以酷刑取得的口供为证据” 。
鉴于我国公权力机关的私刑、酷刑不止,国家通过一系列立法禁止这些酷刑。《刑法》设有刑讯逼供罪、暴力取证罪和体罚虐待被监管人员罪三个罪名。《刑事诉讼法》规定“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严禁刑讯逼供。《警察法》、《法官法》、《检察官法》、《国家安全法》、《监狱法》皆规定不得“刑讯逼供”,《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看守所条例》、《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规定》等亦有相关规定。《国家赔偿法》规定公民受酷刑可请求国家赔偿 。
  从发现公权力机关存在私刑甚至酷刑,到社会形成立法的民意,再到立法机关立法,都是漫长的过程。立法之后,这些公权力机关能否遵守法律的规定,接受民众的监督,彻底遏制法律禁止的私刑、酷刑,仍然需要公民们做出巨大的努力。
  根据宪法,我们的国家是人民的共和国,国家机构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人民的代表,这些公权力机关的人员又是国家委托他们执行司法功能,是国家权力机关委托的代表。对于拥有最原始权力的人民来说,他们是派生的代表,是代表的代表,他们理应接受人民的监督,为人民工作,他们有什么理由和权力肆意践踏人民的基本人利和自尊?
  我们宪法的基本原则常被具体的法律和部门立法所淹没,国家立法和部门法常常被对于法的解释所淹没,法的解释又常常被地方司法机构的会议纪要,内部规定所淹没,会议纪要和内部规定最终很容易具体化为中国真正的“司法实践”。法在这种运动中经过层层衰变,最终已经脱离了本来的面目,变成了少数人在法律、事实、执法、司法的边缘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这种司法实践,就是霍姆斯大法官所说的“坏蛋”对法官判决的预测,就是作为法的最初源泉的公民们所感受到的实际的法。
禁止公权力机关的私刑、酷刑,司法的随意化,违法进行司法活动,是中国公民实现民主、自由、人权、正义最基本的底线。